第三十六章、吾为周文(大结局)(第2/3页)

是勋拿出这两张纸来,安排是复去暗中串联:官僚方面有董昭,功臣方面有夏侯惇、夏侯充父子,国戚方面通过曹安民去游说曹德,经学家方面自然是郗虑。原本希望曹德入宫去游说卞氏的,但曹去疾只是摇头,不肯参与,因此最终求到了郗虑头上。

郗鸿豫恨崔琰切齿,当即勇挑重担,一大早地报名求见,往谒卞氏,拿出群臣联署的书信,请求卞氏下诏惩处崔琰。卞氏一开始还犹豫,说我不应当插手国事啊,你可以直接把这联名信递给皇帝嘛。但随即郗虑取出那两张伪造的信纸来,卞氏当场就怒了:“竖儒焉敢骂吾!”

无论是复暗中串联,还是郗虑往谒卞氏,都没提是勋大病初愈之事,只是说令公尚在,威名可用,此刻若不动手,倘若是勋真死了,便恐无人可制崔琰也。于是卞氏便在郗虑拟好的诏书上用印,下令逮捕崔琰。

曹髦尚未亲政,则卞氏作为太皇太后,亦可代表王权。想当年霍光废昌邑、立宣帝,就是请的皇太后上官氏之旨——皇帝都能废,而况崔琰乎?

郗虑出得宫门,即将诏书急送是勋,是家父子乃得一举而擒下崔琰。随即是勋命杨修审理此案,但“凡有五族”,杨修心中略一筹算,不禁大惊失色。

要说杨德祖本来多智,后来被贬地方,经此挫折,傲气消磨,政治敏感性倒提升了不少,早就觉得最近的风声不大对,恐怕功臣集团要对崔琰动手。他与崔琰共掌内廷,在变更旧政方面仰承曹髦之意,勉强也可以算是崔琰同党,这要万一老崔倒台,自己必受牵累啊。于是哀恳其父杨彪前去探望是勋,苦苦求情。是勋当时是答应饶他一条小命的,可如今开口便要惩治五族——崔琰用事后,自然会拥上来一群捧臭脚的,若论党羽,数量也实在不少,比方说申宗、曲文,郝旭、孙琳、文履等人。但大多是年轻士人,并无深厚根基,若论地位、出身较高而能够称为“族”的,除去崔琰本人,其实只有三个:一是何晏,二是被崔琰荐为虞部尚书的程秉,三是曹操同乡好友丁斐丁文侯,生性贪婪。其数止四,若欲得五——除非杨修把自己也算上啊。

其实是勋是想起了何晏之事,特意戏弄杨修而已,眼瞧着杨德祖脸色大变,这才一挑双眉:“德祖若为御史,则是四耳。”你要是肯脱离内廷,交卸门下监之职,转任御史,那我就暂且放过你。杨修赶紧拜倒稽首:“但从公命。”

随即是勋环顾群僚,又哆哆嗦嗦地从袖子里抽出一卷纸来,先递给钟繇:“吾新拟制,卿等共议。”

这是他写好的一道制书,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条:一,把崔琰等人所制定的相关身份等级制度,以及工商业政策,一概废除,恢复原制。

二,改任孙资为秘书监,贾逵为门下监,同时将侍从之臣从内廷的门下转移到外朝的中书。

三,升诸葛亮为兵部尚书;司马懿为司隶校尉;罢免程秉,以张既为虞部尚书。

四,天子成年并且亲政之前,不得再参与宰辅会商。

钟繇等人瞧了,不禁面面相觑。他们知道是勋此番复出,必有功臣集团在后撑腰,而且如今禁军就掌握在其子是复与夏侯惇之子夏侯充手中,这会儿要跟是勋对着干,那是相当不明智的。陈群早已通过儿子陈泰,得到了是家父子的谅解,但他还是得说一句:“吾等无异议,但恐天子不允。”你把朝廷班子大换血也就罢了,竟然还插手内廷的人事安排,曹髦能够答应吗?

是勋冷冷一笑:“天子尚幼,国家事,何得不允?”他都没亲政呢,所谓君主对中书政令的批驳权,对内廷诸监的任免权,那就是一句空话。随即把腰杆一挺:“吾将自往,上奏天子。”

崔琰被擒之事,消息传得很快,等是勋气喘吁吁进入内廷的时候,曹髦已经全都知道了,不禁面色惨白,跌坐无语。是勋报名而入,颤颤巍巍拜倒案前,曹髦木然地一抬手:“令公请起。”然后实在忍不住,开口就问:“令公之病,实久瘳耶?”其实你早就好了,是特意跟家装病呢吧。

是勋站起身来,面无表情地说道:“天子聪慧。”

曹髦苦笑道:“朕若聪慧,何得为令公所戏?”

是勋摇头:“非臣敢戏天子,实崔琰蔽君圣听也。乃知人心未必同之于古,汉政未必适用于今,臣上法天,下应人,造作制度,先帝尚且首肯,何陛下听一人之言,而欲违众耶?天子者,所以育养万民,非万民供奉天子也,得民则昌,逆民则亡——陛下尚在冲龄,所学不蕃,反为聪慧所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