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2页)

可是罗酆山依然没有完全沉没,到了北宋,它第三次冒出水面。

北宋的皇帝崇奉道教,自“来和天尊”降生的宋真宗直到“长生大帝君”转世的道君皇帝宋徽宗,造成了一大段神仙方士的黄金时代,不由不让道教徒觊觎已为十殿阎罗盘踞的冥府市场。于是在北宋时,酆都又作为冥府登场了。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五有一故事说:

宋真宗咸平三年,王显镇守定州。忽一日,一道士来谒,破冠敝褐,自称“酆都观主”,一笑则口角至耳,乱鬓若刚鬣。道士对王显道:“昨日上帝牒送番人之魂二万至本观,因为这二万人应死于您手,所以未敢遽然收于冥籍,先来问问您的主意。您果然要杀他们,那就是功冠于世,但却要减去您十年阳寿;但您也可以不杀。怎样才好,请您决定。”王显认为这道士是个疯子,便把他赶走了。到了后日,契丹引数万骑猎于威虏军境,王显引兵剿袭,大破之,斩首二万级。捷报传到,朝廷以枢密使之位召王显归京,可是王显刚上道不久就死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冥府,地点是道观,主者是道士。天帝要收下界人魂,批量那么大,不找阎王却来找他,由他来正式录入冥簿之后,才最后确定二万人的死生。虽然“事实”证明那个道士并不是神经病,但这种不成样子的冥府仍然令人可疑。而道士们却不管你们信不信,来自酆都的消息还是要造出来。宋徽宗宣和六年,从事郎林毅,闽人,寄居姑苏。忽梦黄衣吏持文书一卷,列十人姓名,林在其中,谓曰:“召公等作酆都使者,请书知。”此事载于南宋方勺《泊宅编》。而洪迈《夷坚丙志》卷九则说此人名林乂,所召任之官为“酆都宫使”。又云:林乂一向慕道,懂得这是怎么回事,便说:“此乃冥司主掌,非以罪谴谪者不至。且吾闻居此职者率二百四十年始一迁,非美官也。”这与一向被召到冥府做阎王的故事很是雷同,于是大致可以落实,作为冥府的酆都宫,其主者就是酆都宫使了。但这新的冥司究竟是如何结构,不得而知,但好像与那座六天宫的罗酆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些故事对民间毫无影响,此后也就没有声息了。

而南宋的道士们似乎放弃了把罗酆山建成冥府的尝试,而重点在“酆都地狱”上做文章。一位南宋人李昌龄,他为《太上感应篇》做传注,谈到北都罗酆山,大致是在南朝道士的基础上掺加以阎罗王体系的成分。如云罗酆山近水面处有一大洞,名曰阴景天宫。周回三万六千里,中有三十六狱。主此洞者名为太阴天君,助治四人为东西南北四斗君。洞外山上别有六洞,六天大魔各主其一,即冥府六曹,主执罪罚。如此之类,道士的灵感日益枯竭,顶多是修修补补,已经变不出多少花样了。罗酆体系的鬼域架构缺乏大众幽冥文化心理的支持和认可,只能是闭门造车,即使在道教的经卷中写入一百遍,也不过是痴人说梦。

但道教徒的努力并没有完全落空。他们向幽冥世界出击的突破点其实还有一个,那就是借着泰山神被宋真宗封为天齐仁圣帝,与民间信仰联手,让太山府君“借壳上市”(叫借尸还魂太不好听了)。其战果辉煌,竟把十殿阎君统统纳入东岳囊中,但说来话长,只能另文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