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第一(第2/4页)

满怀信心的胡佛以“更大的繁荣”为口号取得了白宫入场券,他在竞选时宣称:“我将继续推行过去8年来的各种政策,那么,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目睹贫困被放逐于这个国家之外的那一天。”其深合民意的“每家锅里一只鸡,车库里有两辆车”的诺言在全美国不胫而走。

芥川龙之介对饮食很敏感。他讨厌羊羹,原因是他觉得“羊羹”两个字看着很恶心,就好像会长出毛一样。他的敏感是惊人的,他不吃生姜,有一次在吃完生姜蛋糕后,被告知该蛋糕中加了生姜,没想到芥川听说后,马上拉了肚子。

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开始后,希特勒正在一辆专列上,他的心情很沉重。当列车东驰时,希特勒把秘书林格叫到餐室内,令他此后为他准备更简朴的饮食。“请你注意,”他说,“普通德国人能有什么吃的,你就给我吃什么。我有责任作出典范。”

1939年8月,弗洛伊德病情迅速恶化,已经不能进食。这位老人最后阅读的书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他说:“这本书正好适合于我,它所谈的主题就是饥饿。”

巴顿将军欲显示他关心部下生活,曾突然去参观士兵食堂。他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甘地无意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印度与世长辞。回到孟买后,他居住在一位富有的支持者的别墅里,身体逐渐得以康复。副王多次急电丘吉尔说,印度饥馑日益严重。首相在电报中简明扼要地问道:“为什么甘地至今仍活在人间?”

1941年8月31日,鞑靼自治共和国叶拉布加镇一位俄国妇女上吊自杀。她的死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有房东大婶叹道:“她的口粮还没有吃完呢,吃完再上吊也来得及啊!”这个自杀者就是俄国的天才诗人茨维塔耶娃。

蒙巴顿有贵族风度,“二战”中,他多次倒霉。一次,他刚击沉几艘德国舰船,就遭到德军大批飞机的报复,他的舰船也被击沉。由于得到救护,蒙巴顿死里逃生。他虽然难过,但仍对官兵们喊道:“小伙子们,唱歌吧,打开啤酒吧,放出快乐吧……”

美国作家斯坦因移居巴黎后,跟一些杰出画家如马蒂斯、布拉克等人十分交好。斯坦因的艺术见解给了这些艺术家许多启迪,有些人的代表作就是在她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但斯坦因对毕加索尤其赞赏。有传闻说,斯坦因的厨子用她最好的煎蛋款待毕加索,但是对马蒂斯只供给他油炸鸡蛋。“身为一个法国人,他当然知道这是不太尊重的表示。”

1943年8月24日,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辞世。她执意分担仍生活在法国本土的人们所经受的磨难,以致拒绝医生因她过度疲劳而特别规定的食品供应,她严格地按照法国国内敌占区的同胞们的食物配给量领取食品。她的健康因此严重恶化。她最后的告白是:“教学的最重要方面=对教会的认识(从科学意义上说)。”

杏沿丝绸之路从中国一直传到了中东,又从中东传到了意大利。因为很酸,所以当时意大利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和“酸”字有关系,但是英国人说不出来里面的一个音,就把这个音变成Apricot。罗素说:“不知道为什么,了解了杏的故事,我觉得我吃的每一个杏都更有意思。”

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一人问其感想。罗斯福没有回答,而是客气地请其吃一块“三明治”。此人吃后,总统微笑着又请他吃第二块“三明治”。如此接二连三,此人勉强为之。罗斯福在其吃完第三块后又说:“请再吃一块吧。”此人告饶,罗斯福说:“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这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1947年是英国人的第八个紧缩年头,几乎所有消费品,诸如食品、燃料、酒类、水电、衣服,直至举世闻名的板球,均需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圣诞节期间,每五户中仅一户人家方可购买到一只火鸡。在商店的货架上和橱窗内,经常挂着“货物售完”的布告牌,人们买不到土豆、木材、煤炭、香烟和熏猪肉。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早就说过:“我们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因而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生活。”

1947年10月,34岁的日本法官山口良忠因饥饿而死,临死前,他在病榻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粮食统制法并非良法,但它一旦作为成文法,每个国民都应该绝对服从,自己宁愿饿死也不能违反法规购买黑市商品。平素我非常羡慕苏格拉底那种明知是孬法仍然竭诚服膺的精神。因而,我毅然决定向黑市挑战,直至饿死。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走向死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