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

《新书·南蛮传》赞曰:“唐北禽颉利,西灭高昌、焉耆,东破高丽、百济,威制夷狄,方策所未有也。交州,汉之故封,其外濒海,诸蛮无广土坚城,可以居守,故中国兵未尝至。及唐稍弱,西原、黄洞,继为边害,垂百余年。及其亡也以南诏。《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以夷狄先诸夏也。”此言唐之亡,与南方之驿骚,深有关系也。南蛮贪小利,不为大患,韩愈语,见下。而能敝唐者?以其调兵转饷,所牵动者大也。此则政理之不臧,亦未可尽咎蛮夷矣。

南诏异牟寻,以元和三年(808年)卒,子寻 劝立。明年卒,子劝龙晟立。《新书》《通鉴》同。《旧书》:寻劝作苴劝,劝龙晟作龙蒙盛。淫虐不道。十一年(816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弑之。《通鉴注》:南诏置弄栋节度使于嵯巅,唐姚州之地。《旧纪》太和三年(829年)及《杜元颖传》皆作巅。立其弟劝利。劝利德嵯巅,赐姓蒙氏,谓之大容。容,蛮言兄也。蛮患肇于此矣。长庆三年(823年),劝利卒,弟丰祐立。勇敢,善用其众,始慕中国,不与父连名。太和三年(829年),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治无状,嵯巅袭陷巂、戎二州,遂陷邛州,《通鉴》云:元颖专务蓄积,减削士卒衣粮。戍卒衣食不足,皆入蛮境钞盗自给。蛮反以衣食资之。由是蜀中虚实,蛮皆知之。嵯巅以蜀卒为乡导,袭陷巂、戎二州。元颖遣兵与战于邛州南,大败。邛州遂陷。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径抵成都,陷其外郭。诏发诸镇兵往救。时先发东川、兴元、荆南兵,继以鄂、岳、襄、邓、陈、许,又以董重质为神策诸道西川行营节度使,又发太原、凤翔兵赴之。以东川节度使郭钊为西川。南诏寇东川。钊兵寡弱不能战,以书责嵯巅。嵯巅修好而退。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嵯巅自为军殿。及大度水,谓蜀人曰:“此南吾境也,听汝哭别乡国。”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此据《通鉴》。《新书》云:赴水死者什二三。《鉴》云:自是南诏工巧,埒于蜀中。《新书》云: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盖于诸工尤重织也。《旧书·李德裕传》:德裕帅西川,遣人入南诏求其所俘工匠,得僧、道、工巧四千余人,盖所俘什之一耳。有文事而无武备者,亦可哀矣。诏诸道兵皆还。郭钊至成都,与南诏立约,不相侵扰。诏遣中使以国信赐嵯巅。四年十月,钊求代,以李德裕为西川。练士卒,葺堢鄣,积粮储,蜀人稍安。是岁,嵯巅以表自陈,兼疏杜元颖过失。《旧书》本传。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新书》本传。

盖蛮志仅在虏掠。故所欲既遂,旋即戢兵也。蛮人最利俘掠,盖所以益其众也。观第六章第五节所述吐蕃事可见。《新书·元结传》:西原蛮入道州,掠居人数万去,遗户裁四千,亦其一证。然安南之地,慢藏诲盗,复启戎心。

唐初定南海,于交趾之地置交州。高宗时,又立安南都护府。《旧纪》在永隆二年(681年),即开耀元年八月。《新旧·志》皆在调露元年(679年)。《志》又云:至德二年(757年),改为镇南都护。《新志》云:大历三年(768年),复为安南。《旧志》则在永泰二年(766年)。其地为利薮,而居官者多贪暴,故数有不安。垂拱三年(687年),有李思慎等之乱,见新旧《书·文苑·刘延祐传》。开元十年(722年),有梅叔鸾之乱,见《旧纪》及新旧《书·宦者·杨思勖传》。《旧传》作梅玄成。《通鉴》又作梅叔焉。《考异》云从《旧纪》,然今《旧纪》作叔鸾。贞元七年(791年),有杜英辅之叛,见《新旧·纪》及《李复传》。十九年(803年),经略使裴泰为州将王季元所逐,见新旧《纪》。时占婆稍强,颇与安南相攻,梅叔鸾之乱,《旧书》即云其与林邑、真腊通谋,见《杨思勖传》。《旧纪》:元和四年八月,安南都护张舟奏破环王三万余人,获战象、兵械,并王子五十九人。《新纪》云:环王寇安南,都护张舟败之。其《环王传》云:元和初,不朝献。安南都护张舟执其伪欢、爱州都统,斩三万级,虏王子五十九,获战象、舠、铠。合观三文,知当时环王既陷欢、爱,又进犯安南,张舟特御敌之师也。《新书·裴行立传》:迁安南经略使。环王国叛人李乐山谋废其君,来乞兵。行立不受,命部将杜英策讨斩之。行立乃好战之徒,而不乘环王内衅,盖力有所不及也。而黄洞蛮为患尤烈。黄洞者,西原蛮之属黄氏者也。据《通鉴》元和十四(819年)《注》。《新书·裴行立传》称为“黄家洞贼”。西原蛮者,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广州见第二章第七节。容州见第六章第三节。邕州见第三章第七节。桂州见第二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