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回纥之亡(第4/4页)

此时塞北部落之健斗者,当推沙陀,然其人受豢于中国,所觊觎者自在内地,而中国人亦时时用之内地,遂不克向北展拓矣。沙陀之附吐蕃也,吐蕃徙其部甘州,以朱邪尽忠为军大论。吐蕃寇边,常以沙陀为前锋。久之,回鹘取凉州。吐蕃疑尽忠持两端,议徙沙陀于河外。举部愁恐。尽忠与其子执宜谋,元和三年(808年),悉众三万落,循乌德鞬山而东。乌德鞬山见第五章第二节。吐蕃追之。行且战。并洮水,奏石门,关名,在今固原县北。转斗不解。部众略尽。尽忠死,执宜裒瘢伤,士才二千,骑七百,《通鉴考异》引赵凤《后唐懿祖纪年录》云:有马三千,胜兵万,盖夸侈之辞?款灵州塞。节度使范希朝以闻。诏处其部盐州。置阴山府,以执宜为府兵马使。沙陀素健斗,希朝欲藉以扞虏,为市牛羊,广畜牧,休养之。其童耄自凤翔、兴元、太原道归者,皆还其部。尽忠弟葛勒阿波,率残部七百,叩振武降。授左武卫大将军,兼阴山府都督。沙陀归唐,《通鉴》亦系元和三年(808年)。《后唐懿祖纪年录》:贞元十三(797年),回纥奉诚可汗收复凉州。沙陀归唐在十七年(801年)。《考异》云:《德宗实录》,贞元十七年(801年)无沙陀归国事。《范希朝传》,德宗时为振武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乃为朔方灵盐节度。今从《实录》《旧传》《新书》。然议者以灵武迫吐蕃,恐反覆生变。又滨边益口,则食翔价。顷之,希朝镇太原,元和四年六月,见《旧纪》。因诏沙陀举军从之。希朝乃料其劲骑千二百,号沙陀军,置军使。而处余众于定襄川。执宜乃保神武川之黄花堆。神武,北魏郡,北周废为县,唐省。故城在今山西神池县东北。黄花堆,在今山阴县北。更号阴山北沙陀。王锷节度太原,建言朱邪族孳炽,散居北川,恐启野心,愿析其族隶诸州,势分易弱也。遂建十府,以处沙陀。太和中,四年(830年)。柳公绰领河东,奏陉北沙陀,素为九姓、六州所畏。六州见第五章第二节。请委执宜治灵、朔塞下废府十一。胡三省曰:《旧书》作废栅,当从之,考之《唐志》,灵朔塞下,无十一府也。料部人三千御北边,号代北行营。授执宜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隶河东节度。死,子赤心嗣。以上据《新书·沙陀传》。执宜自归中国。再从讨镇州。王承元。王庭凑。伐吴元济。赤心从刘沔击回鹘,隶石雄诛刘稹。稹平,迁朔州刺史。仍为代北军使。大中初,吐蕃合党项及回鹘残众寇河西、太原。王锷又以其兵进讨云。

塞北部族,强者为沙陀,大者则奚、契丹也。安禄山之强,与奚、契丹剧战斗,两蕃尝遭破坏,又其众多入中国,故一时寡弱。畏回纥,常臣属之。《新书·安禄山传》:广平王俶向长安,张通儒等裒兵十万陈长安中。贼皆奚,素畏回纥,既合,惊且嚣,遂败。盖是时之奚、契丹,尚非如回纥之习于战斗也。《旧书·张仲武传》言:奚、契丹皆有回鹘监护使,督以岁贡,且为汉谍。仲武遣裨将石公绪等谕意,两部凡戮八百余人,可见回纥待属部之酷。一旦土崩,诸部遂莫为之辅,绝无如西州王众之于耶律大石者,亦以此邪?然于中国朝贡亦不绝。见新旧《书》本传。《旧纪》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二年(777年),元和二年(807年),十年(815年),十一年(816年),十三年(818年),长庆四年,皆书奚、契丹入贡。开成二年(837年),会昌六年(846年),则仅有契丹。故事,常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自至德之后,藩臣多擅封壤,朝廷优容之,彼务自完,不生边事,故二蕃亦少为寇。每岁朝贺,常各遣数百人至幽州。则选其酋渠三五十人赴阙,引见于麟德殿,锡以金帛,遣还。余皆驻而馆之。率为常。《旧书》本传。此时实奚、契丹休养生息之好机会,其坐大盖由此也。《新书·契丹传》曰:天子恶其外附回鹘,不复官爵渠长。会昌二年(842年),回鹘破,契丹酋屈戍始复内附。拜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于是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为易回鹘旧印,赐唐新印,曰奉国契丹之印。《旧书》云:会昌二年九月,制契丹新立五屈戍,可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上言:屈戍等云:契丹旧用回纥印。今恳请闻奏,乞国家赐印。许之。以奉国契丹之印为文。上云五屈戍,下云屈戍等,则屈戍乃称号,非人名,《新书》实误,《辽史世表》以屈戍当彼中传说之耶澜可汗,亦非也。奚犯塞时较多。见新旧《书》本传。《旧纪》,贞元四年(788年),十一年(795年),元和五年(810年),皆有奚入寇之事。然元和元年(806年),其君梅录尝身入朝,拜检校司空、归诚郡王。《新书》本传。《旧纪》作饶乐郡王。三年(808年),又以部酋索低为左威卫将军、檀、蓟州游奕兵马使,没辱孤平州游奕兵马使,皆赐李氏。而回鹘平后,未尝受封印如契丹,则其势已稍弱于契丹矣。奚五部,契丹八部,则契丹部众,本较奚为盛;此时契丹文明程度,似亦稍优于奚;故其后奚遂为之隶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