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

唐室之兵威,至高宗时而极盛,亦至高宗时而就衰。盖其时之兵力,本不足恃,灭突厥,平高丽,皆因人之衅,故一与新兴之强敌吐蕃遇,遂致败绩失据矣。

吐蕃弃宗弄赞,以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卒。子早死,孙立。国事皆委禄东赞。即为弄赞来迎文成者也。性强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有子五人:长曰赞悉若,早死;次钦陵;次赞婆;次悉多干;次勃论。东赞死后,钦陵兄弟复专其国,《旧书·吐蕃传》。《传》又云:钦陵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赞婆则专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案东赞之死,在龙朔三年(663年)破吐谷浑后不久,不能确知其年月。而患遂中于边疆矣。

龙朔三年,吐蕃攻吐谷浑,破之黄河上。吐谷浑主诺曷钵与弘化公主走凉州。命苏定方为安集大使以安集之。《旧书·吐谷浑传》叙此事于大非川败后,误。定方之殁,在乾封元年(666年)。乾封二年(667年),破生羌十二州,悉罢之。《通鉴》。咸亨元年(670年),与于阗陷龟兹拨换城,安西四镇并废。新旧《书·本纪》。案于阗当后藏出新疆孔道,《新书·本纪》,于麟德二年(665年),记吐蕃与疏勒、弓月攻于阗,盖至是为所胁服,与之共攻龟兹也。《旧书·龟兹传》云:太宗既破龟兹,移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以郭孝恪为都护,兼统于阗、疏勒、碎叶,谓之四镇。高宗嗣位,不欲广地劳人,复命有司弃龟兹等四镇,移安西于西州。其后吐蕃大入,焉耆已西四镇城堡,并为贼所陷。则天临朝,长寿元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阿史那忠节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新书》略同。《旧书·本纪》,于是年十月,书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似四镇所在,迄未尝变。然新旧《书·龟兹传》,皆有焉耆已西四镇之语,又似焉耆实在四镇之中。而《通鉴》于是年,且明书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是自太宗平龟兹,至于咸亨,确曾改碎叶为焉耆也,此固可云史佚其事,然自咸亨至长寿,四镇迄在废罢之中,又何由改焉耆为碎叶乎?今案新旧《书·地理志》,举四镇都督府之名,皆曰龟兹、毗沙、疏勒、焉耆。毗沙即于阗,见下。《新书》于焉耆都督府下注曰:有碎叶城。盖四镇所属,城堡非一,镇之所理,时有迁移,但仍在所统之内,则亦得以旧名该之。此镇盖初理碎叶,咸亨前移于焉耆,至长寿复设,则又在碎叶也。《新书·焉耆传》:开元七年(719年),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则又自碎叶移于焉耆矣。弓月,城名,在轮台县西约六百里,当自庭州通碎叶之道,见《新书·地理志》庭州下。此城在当时颇强。龙朔二年(662年),安西都护高贤尝伐之。至咸亨四年(673年),与疏勒俱降。其明年,为上元元年(674年),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亦来朝。明年,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旧纪》云:以其击吐蕃有功也。是岁,龟兹王白素稽亦献银颇罗。盖吐蕃之侵西域,至是又一挫。时吐蕃犹与吐谷浑相表奏论曲直。高宗欲徙吐谷浑于凉州,又欲先击吐蕃,议不决。及是,乃以薛仁贵为大总管,纳诺曷钵于故庭。与钦陵战大非川,今布喀河。败绩。吐谷浑地遂尽入吐蕃矣。《新书》本传云:王师败于大非川,举吐谷浑地皆陷。诺曷钵与亲近数千帐才免。三年(672年),乃徙治亹水南。诺曷钵以吐蕃势盛不抗,而鄯州地狭,又徙灵州。帝为置安乐州,即拜刺史。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宣超死,子曦皓立。曦皓死,子兆立。吐蕃复取安乐州,残部徙朔方、河东。语缪为退浑。贞元十四年,以慕容复为长乐都督国王,袭可汗号。复死,停袭。吐谷浑自晋永嘉时有国,至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绝矣。《地理志》:威州,本安乐州。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鄯州,不安其居,又徙灵州境。咸亨三年,以灵州故鸣沙县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没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更名。则兆在至德后也。此为吐谷浑王室结局。至其部落:则本传载圣历时,余部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议徙于秦、陇、丰、灵间,凉州都督郭元振不可,乃止。元振谓降虏皆突矢刃,弃吐蕃而来云。此部落不知其本在何处,度必在青海北境,近凉、甘、肃、瓜、沙等州

者也,其在青海东南境近鄯州者:元振谓前日王孝杰自河源军徙耽尔乙句贵置灵州。《旧书·王忠嗣传》:天宝时,伐吐谷浑于墨离,虏其全国而归。《王思礼传》:天宝十三年(754年),吐谷浑苏毗玉款塞,诏哥舒翰至磨环川应接之。《新书·王难得传》:天宝时,从哥舒翰击吐蕃,至积石,虏吐谷浑王子悉弄川及悉类藏而还。《地理志》:鄯州有河源军,西南约二百里为振武军,自振武九十里至莫离驿,又经公主佛堂、大非川二百八十里至那录驿,吐浑界也。磨环川,即后来置神策军处,在今甘肃临潭县西。积石山,即置积石军处,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北。此等皆距吐浑界尚远,盖自大非川败后,青海已西之地,举不可问,吐浑部落之留者,悉为之臣属矣。亹水,今大通河。鸣沙,在今中卫县境。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瓜州,在安西东。沙州,今敦煌、秦州。振武军,故石堡城,后更曰天威军云。仪凤元(676年)、二年(677年),吐蕃复寇鄯、廓等州。廓州见第三章第四节。高选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久之,无功。时李敬玄为中书令,仁轨奏请,多为所抑,意不平,而知其非将帅才,乃奏以自代。三年(678年),敬玄与钦陵战于青海,败绩。蕃将黑齿常之百济降将。夜斫贼营,敬玄乃得脱。于是以常之充河源军副使。调露元年(679年),赞普死,子器弩悉弄立。年八岁。复委政于钦陵。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寇河源军,黑齿常之击却之。擢为大使。常之“严烽逻,开屯田,虏谋稍折。”初剑南兵募于茂州之西南筑安戎城,以压蕃境。俄生羌为蕃乡道,攻陷守之。因并西洱河诸蛮,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拓跋氏于此时内徙,移其部落于庆州,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故地陷于吐蕃。处者为所役属,吐蕃谓之弭药。羌亦有流移至西北者。河陇陷后蕃祸之深,实由羌、浑、党项为所驱率也。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松州见第三章第四节。巂州见第三章第一节。南至婆罗门,西陷四镇,北抵突厥。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书·吐蕃传》文。此婆罗门指印度。《通鉴》作南邻天竺,见永隆元年(680年)。武后秉政,永昌元年(689年),韦待价击之,败于寅识迦河。《旧书》本传:旋师弓月,顿于高昌。胡三省曰:据《旧书·传》,当在弓月西南。长寿元年(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复四镇。更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复四镇之谋,起自唐璇,见《新书》本传。证圣元年(695年),寇临洮。即洮州,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明年,王孝杰、娄师德与钦陵战于素罗汗山,胡三省曰:在洮州界。败绩。是岁九月,钦陵遣使请和。求罢四镇兵,分十姓地。诏通泉尉郭元振往察其宜。通泉县,在今四川射洪县东南。元振言绝之恐其为患甘、凉,可要以还吐浑诸部及青海为易,从之。盖吐蕃距河、湟、青海近,西域远,故唐于陇右,每战辄北,四镇则吐蕃不能以力取,乃谩为好辞以求之也。圣历二年(699年),器弩悉弄渐长,与大臣密图钦陵,乘其在外,阳言将猎,召兵,执其亲党二千余人,杀之,而发使召钦陵、赞婆等。钦陵举兵不受召。赞普自讨之。钦陵未战而溃,自杀。赞婆来降。长安三年(703年),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赞普自讨之,卒于军。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缩赞,年七岁,蕃祸乃少纾。景龙二年(708年),郭元振论阙啜欲引吐蕃击娑葛事云:“往者吐蕃争论十姓四镇,今不相侵扰者?不是顾国家和信,直是其国中诸豪及泥婆罗门等属国,自有携贰。赞普南征,身殒寇庭,国中大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财力困穷,人事天时,俱未称惬。所以屈志,且共汉和。”又云:“其国中诸蛮及婆罗门等国见今携背,忽请汉兵,助其诛讨,不知欲以何辞拒之?”则吐蕃是时,内忧外患颇烈,且历数岁未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