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汪精卫(第3/3页)

因为孙凤鸣之前的身世一直无人知晓,而晨光通讯社的背景也无处可寻,所以蒋介石当时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很大压力——作为和汪精卫一直明争暗斗的人,他确实有作案动机。

但是,蒋介石有一万种暗杀汪精卫的方法,绝不会蠢到要在一个合影的公众场合来暗杀他。

汪精卫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南京中央医院,一同被送过去的,还有重伤的孙凤鸣。

当时蒋介石固然想抢救汪精卫,但他更想抢救过来的,是孙凤鸣。

蒋介石要申冤。

6

但是,孙凤鸣救不过来了。

由于服用了大量的鸦片烟泡,再加上枪伤,孙凤鸣本身就已经危在旦夕,最关键的是,按照抢救医生的说法:他“没有任何求生意志”。

11月2日凌晨,孙凤鸣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要我刺汪的主使人,就是我的良心。”

孙凤鸣去世的同时,一场对他“同党”的大逮捕也全面铺开。

晨光通讯社的贺坡光和张玉华虽然早已撤离,但最终还是被捕。包括给孙凤鸣发通行证的国民党官员,以前与晨光通讯社有过往来的人,也通通被捕,前后一共200多人被抓,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被上了酷刑,还有很多人在上刑后被杀害(贺坡光和张玉华虽然受尽折磨,但并未被处死,随着汪精卫后来投敌,两人先后出狱)。

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虽然之前已去了香港,但为了搭救“刺汪”案被捕的朋友,又潜回上海,最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经历酷刑后不吐一字,最终被杀害。

唯一逃出的,是华克之。华克之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战线上的一把好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公安部的一个司长。但后来受潘汉年案牵连,被捕入狱十一年,再监督改造十年。“文革”后,华克之被平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奔走,将孙凤鸣当年刺杀汪精卫一事的很多细节公之于众。

1987年,在华克之的奔走下,孙凤鸣被党中央追认为抗日爱国志士。孙凤鸣的家乡铜山县建起了2400平方米的纪念碑园。1988年,孙凤鸣的碑园开园,86岁的华克之赶到徐州,为当年的战友主持揭碑仪式。

在孙凤鸣夫妇的大理石纪念碑上,有着华克之亲自题写的铭文。

致孙凤鸣的夫人崔正瑶的是:真州多佳丽,首推凤鸣妻。轻金重大义,志同始结褵。反对臣日寇,无惧血染衣。死者并非难,处死者难矣。凌迟无一语,闺中千古奇。

致孙凤鸣的是:生无私人怨,死因国事非。心向知音决,泪为生民挥。言重季布诺,技胜张良锤。精卫非精卫,替死此魑魅。功败于垂成,千古共心摧。

7

最后,说说孙凤鸣当时的第三颗子弹。

那颗子弹,一直留在汪精卫的体内,每逢阴雨天,就隐隐发痛,使得汪精卫非常痛苦。

1943年,受尽折磨的汪精卫终于通过手术将那颗子弹拿出,却因手术压迫脊椎神经,下肢几近瘫痪。1944年1月,61岁的汪精卫病倒,送往日本做脊椎手术失败,最终在高烧昏迷中逝世。关于汪精卫的死因,有很多猜测,但目前世人较多采信的,还是他死于“多发性脊骨肿瘤”——就是由那颗长年留在脊柱里的子弹引发的。

馒头说

汪精卫的一生,经历过三次“刺杀”。

第一次刺杀,是1910年,27岁的他舍命刺杀摄政王载沣,那次刺杀使他名动中国,成为那个时代的“头号网红”。

第二次刺杀,是1935年,就是被孙凤鸣刺杀的这一次。这次刺杀,埋下了最终导致他殒命的病根。

第三次刺杀,是1939年,也是被刺。在越南的河内,戴笠派去的军统特务刺杀失手,误杀了汪精卫的政治秘书曾仲鸣。经此一刺,汪精卫恐怒交集,从此一去不回头,奔向汉奸之路。

关于汪精卫这个人,这里就先不多说什么了。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后被关入监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我想稍微改一下其中的两句,权作本文的结尾:恨不引刀成一快,末了终负少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