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之后……(第3/4页)

根据墨索里尼的女婿皮亚诺后来的日记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前,是和意大利以及德国通过气的。偷袭珍珠港成功后的12月8日,“里宾特洛甫夜间来电话,他为日本进攻美国高兴不已”——作为希特勒的亲信,里宾特洛甫的“高兴”应该不只是他本人的态度。

但同时,希特勒也明白,日本向美国开战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日本的行为,尤其是一举打残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很大程度上能把美国拖在太平洋战场,进而给德国在欧洲战场留下更多的时间。

但另一方面,日本对美国宣战,也等同于宣布了一件事:他们不会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了。

这对德国而言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因为原本已经几乎被摧毁的苏联红军,在西伯利亚超强冷空气的帮助下,似乎有站稳脚跟的趋势。

当然,希特勒也担心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但从希特勒身边人后来的回忆录来看,希特勒还是相对倾向于乐观的,他认为自己有把握在美国涉足欧洲战场前解决所有问题。

这也是后来德国在军队内部出现一个“刺杀希特勒”小集团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元首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基本判断,显得盲目自信,近乎疯狂。

作为证据之一,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在1942年还试图谋划与一个亚洲大国达成一项密约——共同突袭印度。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4

1941年12月8日的深夜1点,蒋介石在自己的官邸里,得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

与希特勒没有“暴跳如雷”一样,当时蒋介石也并没有“欣喜若狂”。

当时的中国,在抗日战场上相当吃力。

但从蒋介石当时的日记来看,他对“珍珠港事变”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导致日本丧失耐心,对美国展开攻击。

蒋介石为什么会这么想?

首先一个原因是,罗斯福早就通过当时的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转告蒋介石:万一美日战争真的爆发,无论是中国领袖还是中国人民,一定要保持克制的态度,要避免公开的庆祝。

其次,即便从自身情况考虑,蒋介石当时对抗战的结局的判断,更多倾向于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停止进攻”,进而谈判。可以说,蒋介石对中国以一己之力将日本人全部驱逐出境,并没有什么信心。

所以蒋介石也根本就没想到,日本真的会吃了熊心豹子胆,主动去开撩美国——与美日开战相比,蒋介石其实更希望日苏开战。他认为只有苏联与日本开战,才会真正减轻中国战场的压力。

但是,那时候苏联整个国家在纳粹铁蹄下已经命悬一线,日本不夹击已经谢天谢地,它哪来的力量再主动对日开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蒋介石在短短的时间里,也需要做出一个判断:是不是要立刻对日本宣战?如果宣战,是只对日本宣战,还是对轴心国所有国家宣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大家都了然于胸——不是日本真要去攻打美国,而是日本要夺取英美在东南亚的所有资源和利益。

而自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作为一个已经单独默默抵抗日本长达五年的国家,中国在1941年已经陷入了最艰苦阶段。在丢失了大陆的东南沿海之后,很多战略物资都需要从东南亚的缅甸等地输送进来。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全面进攻东南样的速度,万一英美在东南亚全面崩溃,中国就将彻底陷入四面楚歌、弹尽粮绝的困境——到时候,去找谁?

因为苏联和日本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在苏联没有表态的前提下,12月8日那一夜,蒋介石其实也在苦苦思索。

当然,最终他还是做出了抉择。

5

1941年12月7日之后的那一个星期,全世界报纸的头版,基本都被“宣战”的新闻挤满了:

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和英国同时宣战;

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

12月9日,中国自1931年以来,经过十年的“战而不宣”,终于在这一天,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同时宣战;

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

同日,美国同时对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二战”期间,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宣战——因为当时中国存在两个政府:重庆的蒋介石政府和南京的汪精卫伪政府。

同盟国只承认蒋介石,所以不会对中国宣战;轴心国只承认汪精卫,所以同样不会对中国宣战。

不过无可避免地,1941年,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还是全面爆发了。

在整个过程中,唯一没有丝毫犹豫的,恐怕只有英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