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的抉择:是死,是死,还是死?(第2/4页)

这个社团,就是义和团。义和团的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下层人民,也有部分官兵、富绅甚至王公贵族,后期也混杂了不少流氓无赖。

聂士成是从心底里反对义和团的。在他看来,这伙“拳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不会帮助抵抗洋人,还会扰乱国家的根基。

不过,当时除了聂士成态度鲜明外,其他手握重兵的权臣对义和团的态度都很暧昧——因为慈禧的态度一直在变。

最典型的,当属袁世凯。袁世凯是最恨义和团的,但他在主政山东期间,却一直在动用各种手段——他曾假模假样地请来义和团的几个“大师兄”,让他们表演“刀枪不入”神功,然后假装不知情,用洋枪将他们全部击毙。最终,他不剿不抚,而是把山东的义和团成员最终都撺掇去了北京城。

但聂士成不愿意。

1899年4月,义和团破坏了保定铁路,聂士成随后奉命保护铁路,被义和团杀伤数十人。性子火暴的他索性率军攻打义和团,杀了义和团的500人。他也请义和团的“大师兄”来表演“刀枪不入”的神功,但与袁世凯不同的是,他当场拆穿“大师兄”先放弹丸后塞火药的把戏,直接将“大师兄”枭首示众。

一时之间,聂士成的军队专杀义和团,而义和团的拳民也专等聂士成的部队士兵落单而群起围杀,双方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武卫军”的总指挥荣禄曾专门把聂士成叫来痛骂了一顿,说他“糊涂”——荣禄的意思是,“你连老佛爷的心意都看不明白?”但聂士成不吃这一套,给荣禄写信:“拳匪害民,必贻祸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

但是,问题最终还是来了:朝廷最终觉得义和团“民心可用”,而义和团也愿意承诺“扶清灭洋”,但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杀掉聂士成。

当时得宠的端郡王载漪不断劝慈禧“顺从民意”以获得义和团的效忠,但慈禧在这件事上却不糊涂,始终不肯答应。

因为慈禧自己心里清楚,真正打起仗来,要靠的还是聂士成和他的“武卫前军”。

所以,慈禧给聂士成摆出的态度是:戴罪立功。

4

为什么是“戴罪立功”?因为八国联军已经打到了天津城下。

对于慈禧向列强宣战,聂士成其实也是很有意见的。聂士成虽然是武将,但在武将中属于比较心细的。在甲午战争之前,他料到中日很可能有一战,所以花了8个月时间,游历东三省以及与俄国和朝鲜的交界,行程1.15万余公里,写了四卷《东游纪程》(所以甲午战争期间他才对地形那么熟)。他喜欢用客观数据说话,所以也深知诸列强的强大,知道以大清之国力,是万万不能与之同时开战的,否则国家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是,聂士成又是一名军人,他必须服从命令。与当时装傻的袁世凯不同,与立刻签订“东南互保”表态“不掺和”的张之洞、刘坤一也不同,战端一开,聂士成肩负直隶提督之职,守护京畿之责,纵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打。

而且,聂士成手里掌握的“武卫前军”,确实堪称当时京畿地区最强的武装力量了:全军1.3万人,配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万支,各类其他长短枪1.2万支。此外还拥有7.9毫米口径马克沁重机枪2挺,各类口径大炮60余门。这样一支军队,若论武器装备水平,确实已经不亚于八国联军了。

6月11日,八国联军先遣队逼近天津西面的廊坊,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与义和团奉命联合阻击。必须承认,义和团的团民勇敢地冲在了最前面,但因遭遇八国联军机枪的扫射,死伤惨重。聂士成的正规军作为督战队,对逃回来的义和团民众进行了机枪扫射,与义和团的仇怨进一步加深。

随后,聂士成的正规军在义和团死伤殆尽的情况下与八国联军交火,火力配备不亚于对方的清军很快就压制住了对方,最终八国联军只能撤退。

虽然名震一时的廊坊大捷多少有被夸大的成分,但确实是聂士成的清军和义和团成功阻击了八国联军。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知道慈禧的心思,把功劳全都划到了义和团的身上,而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到了6月下旬,聂士成受命攻打天津租界,强攻近10次,战斗力剽悍。有八国联军的随军记者记载:“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但与此同时,一起配合的义和团由于组成成分复杂,还是暴露出了无组织、无纪律的弱点,在打洋人的同时,也趁机四处劫掠。为此,聂士成一边杀洋人,一边镇压义和团,杀了1000多名义和团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