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忠贤:“第三代宦官之王”差一千到一万(第3/5页)

明熹宗并不掩饰自己与客氏的母子情深,在登基后立即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她的儿子侯国兴和父亲客太平先后被推恩封为锦衣卫正千户,后来客太平去世,又晋封客氏的弟弟客光先为都督。

仗着皇帝的恩宠,客氏在宫中的势力很大。由于没有文化又缺乏见识,客氏表现得有些飞扬跋扈,《明史》虽然给了她“淫而狠”的三字评语,却没有开列出事实根据。

客氏毕竟是一位出身卑贱的妇女,不论皇帝对她怎样恩宠,也无法付之以国,让她去充当自己的政治代理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魏忠贤的特殊地位才显出了优势。魏忠贤这时候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客氏的“菜户”,一个类似于丈夫的角色。

后宫是个女儿国,除了皇帝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其他男子。如此一来,宦官就成了宫女们寄托感情的对象。有能力有办法的宫女大都有个相好的太监,而那些与宫女相好的太监在当时就被称为某某的“菜户”。

客氏的菜户就是魏忠贤,魏忠贤同客氏的“对食”关系是他自己一手争取来的。客氏原来的菜户叫魏朝,也是皇长孙一房中的管事太监。魏朝是魏忠贤的好朋友,魏忠贤能进太子宫中当差,就是靠魏朝的推荐。

客氏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魏忠贤,从此决定了“二魏”的不同命运。魏朝被魏忠贤排挤出宫门,后来被魏忠贤的党羽缢杀在一个小县城里。

自从万历皇帝死后,宫中大权就落到大太监王安的手中,这种局面直到天启皇帝即位后的一段时间也没有改变。在历代太监中,王安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为人冷峻严肃,不苟言笑,自幼在内书堂读书,也还颇具文采。王安一直看不惯宦官们的蝇营狗苟,他同朝中的士大夫们打得火热。东林党中有许多干将都是他的好朋友。东林党人能够在政治上迅速崛起,也得益于他的从中协助。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短命的泰昌朝的结束,王安的权力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在天启皇帝看来,王安这个人严厉有余,而亲和力不足,不是自己的那盘菜。

皇帝的心思早就有人看出来了,于是魏忠贤和王体乾联手将王安踢出了内廷。王体乾与王安共同服务于东宫,年龄和地位都相差不多,关系相当密切。王安一直“视王体乾为道义友”。但是在政治权力的博弈中,再好的朋友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可能反目成仇。何况王体乾早就盯上了司礼监掌印这一宦官中的最高职务,而王安则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魏忠贤和王体乾联合起来向王安发起攻击。应该说,这是一笔风险很大的政治投资,毕竟王安身居显位。风险越大的投入,投资人将来所获取的利益也就会越大。

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客氏在这一事件中发挥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等到王安反应过来,大势已去。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太监最后被魏忠贤的党羽活活勒死。

对于一个总揽帝国全局的大政治家来说,魏忠贤显然是不合格的。试想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何谈为政之道?翻阅史料,时人对魏忠贤个人素质方面的评价不过就是“颇有记性”或者“担当能断”这些字眼儿罢了。说到底,魏忠贤不过就是一个脑子好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政治流氓。明朝是一个文牍主义盛行的时代,一个不识字的政治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魏忠贤虽然不认识字,但身边有王体乾为首的秉笔太监们辅助办公。鸡毛蒜皮的小事,助手们就可以搞定。对于军国大政方面的事情,还是由魏忠贤最后拍板做决定。有人会问,在魏忠贤批阅奏章的时候,明熹宗在做什么呢?

皇帝经常象征性地在清晨由秉笔太监们簇拥着“览文书”,只是他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奏章的内容,一切都是按照魏忠贤等人的意思办。

这种象征性的办公,使得魏忠贤更容易打着皇帝的旗号玩弄权术。最能表明谁是帝国真正主宰的莫过于这样一种情况:魏忠贤一旦因事离开京城,各种题奏本章和票拟之旨都要飞马送到他的身边,由他拍板再行批朱。(一切事情,必星夜驰请意旨,票拟必俟贤到始敢发批。)

魏忠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秉笔”太监,很多时候,他是整个帝国的权力主宰者,而自身没有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帝国权力的运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对官员奏章的批复而实现的。不认识字的魏忠贤只能由秉笔太监代为朗读讲解,而朗读讲解的只是奏章中的一部分。他实在没有耐心听完洋洋洒洒上万言的鸿篇巨制。虽然为他读奏章的太监都是他的亲信,不敢忽悠他,但是这种处理政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魏忠贤对于政治全局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