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权力者心中都藏着一条蛇(第2/5页)

按照史书记载,徐阶是个面目和善之人,“为人短小白皙,秀眉目,善容止”。在他入朝晋见皇帝的时候,内阁首辅杨廷和见他气度不凡,内心十分喜爱。于是,在杨廷和的大力举荐下,嘉靖皇帝授徐阶为翰林编修,让其为太子和诸王讲授儒家经典,并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及祀仪等机务。徐阶在起步阶段还是很有人缘儿的。夏言在当首辅期间,也曾经在嘉靖皇帝面前保举过徐阶。这也为后来徐阶和严嵩间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趁着大礼议事件余波未尽,准备罢黜孔子文宣王的王号,并且将孔子的像改为木像。按说此举等于是要了天下书生的半条命,可奇怪的是,以时任首辅张孚敬为代表的文官们居然也附和皇帝的意见。只有徐阶持反对意见,他提出黜孔子的王号是非常不靠谱的事。

张孚敬很不高兴,当面就质问徐阶:“你小子这么做,是要背叛我吗?”

徐阶的回答也很直接:“背叛的前提是依附,我既然从来都没有依附你,又何来背叛?”

徐阶就这样开罪了皇帝和首辅,被贬为福建延平推官。由一名京官被贬为边远地方的七品刑狱官,对于一名正在成长中的年轻干部,这应该算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可徐阶却不以为然,他于人前自我解嘲:“无论官职大小,不都是皇帝的臣子吗?”

徐阶到地方任职后,还是干了很多实事。平反冤狱,释放长期关押在监狱里的囚徒,打击盗贼,惩治地方上的不法胥吏。针对当地风气不淳的弊端,他主张拆毁大搞封建迷信的祠堂,创办乡社学,并亲自为地方士子们讲授圣贤之学。

作为地方的七品小官,徐阶无力改变地方的贫困面貌。当他静下心来的时候,也会自我反省:自己之所以会沦落到这穷乡僻壤,全是书生的狂狷之气惹的祸。

嘉靖十八年(1539年),皇太子出阁挑选属官。在这次全国性的海选中,徐阶有幸被选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没过不久,他再度被提拔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主管官——国子监祭酒。

随后,徐阶的仕途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先是礼部右侍郎,两年后改吏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官员。这时候徐阶刚刚进入自己的盛年期,时年四十三岁。

时隔不久,徐阶受命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翰林庶吉士,品级虽然不高,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权力。翰林院是帝国高官的培养基地,朝廷遴选阁臣的重要场所。也就是说徐阶在这个位置上,担负着培养选拔国家高级官员的重要职责。张居正就是徐阶在这一时期遴选出来的储相人选,二人因此结下了师生之谊。之后,徐阶以少保兼礼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徐阶是个悟性极高,极富韬略之人。嘉靖皇帝修玄崇道,帝国权力高层的文官们为了迎合皇帝的癖好,将大量的时间用于“青词”写作。徐阶能够来到权力的核心地带,也与自己在“青词”写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天赋有着很大的关系。

虽然严嵩也是“青词”妙手,但怎奈年事已高。很多时候,他都是让自己的儿子严世蕃为其捉刀。发展到后来,离开了严世蕃,严嵩就无法与嘉靖皇帝进行“青词”交流。这时候的嘉靖皇帝沉迷修道,根本就没有心思打理朝政。他下的手诏,一些官员读来如读天书,摸不清状况。只有严世蕃一览之下就能够破解其中玄机,猜中皇帝的真实意图(答语无不中)。

通常情况下,严嵩接到嘉靖皇帝的手诏后,就要赶忙派人往家里送,以期从严世蕃那里得到正确答案。

可是有一段时间,严嵩的夫人欧阳氏去世,其子严世蕃在家居丧,不能再跟在父亲身后帮着破解皇帝的“青词密码”。嘉靖皇帝为了修道方便,就在西苑为阁臣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室,叫“直庐”。这里就成了皇帝与官员交流“青词”写作、探讨道学的场所。严世蕃不能陪伴在侧,严嵩就完全失去了主心骨。

严世蕃在居丧期间沉迷女色,根本无法腾出时间替自己的父亲分忧。严嵩派人来询问对策,他只管自己逍遥快活,并不按时回话。这种做法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父亲的尴尬处境。嘉靖皇帝是个性急之人,他无法容忍老迈的严嵩在一道命题上耗费半天时间。严嵩没有办法,只好自己硬着头皮去应付,可往往是词不达意(往往失旨)。严嵩突然大失水准,这让嘉靖皇帝在疑惑的同时大为不满。

这时候的严嵩已经进入古稀之年,而徐阶只有49岁,年龄上的差距让他们分出了高低。徐阶作为“青词”写作的后起之秀,大有取代严嵩之势。徐阶的异军突起,难免会引起严嵩的警觉,新一轮的权力博弈也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