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跑偏的“三驾马车”(第2/4页)

朱元璋还回头问身边的大臣揭枢:“方孝孺和你相比,怎么样?”

方孝孺能够得到朱元璋的接见,全赖揭枢从中推荐。揭枢摇头道:“方孝孺的才学是臣的十倍。”朱元璋听后微笑不语,可见他的内心也是认同这句话的。

朱元璋还让方孝孺去见了当时的太子朱标,对朱标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君子,加以历练,他日可以辅助你(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

与朱元璋的第一次见面,方孝孺给对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方孝孺本以为可借此步入仕途,去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理想虽然丰满,但是现实却依然骨感。朱元璋只是给了他一些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就让他返乡待业。

虽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但是“方孝孺”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朱元璋的内心。后来,方孝孺被仇家所牵连,卷进了一场官司当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见名单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将他免去处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因朝中大臣的推荐,再次受到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还是说:“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碍于朝中大臣一再举荐,朱元璋就授予方孝孺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只是个刚入流的从九品学官。以方孝孺的才学、人品和声望,九品学官显然是不公平的。其实朱元璋心中有数,他是想将方孝孺留给自己将来的接班人。

而方孝孺这时候已经做好了准备,毕竟对于一个三十五岁的男人来说,正是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

朱元璋死了,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就是建文帝。这时候又有人向他举荐方孝孺。经过洪武年间的血腥清洗,这时候的帝国权力系统可以说陷入了人才荒。朱允炆把方孝孺从汉中召来南京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将其升为侍讲学士。职务级别虽然不是很高,只是从五品,但却很有实权,建文帝非常倚重于他。

君臣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每遇国家大事难以决断,朱允炆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方孝孺。可以说,方孝孺成了朱允炆智囊团中的一名政务高参。这种依赖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务方面,就连平日里读书学习遇到的疑难问题,建文帝朱允炆也会去请教方孝孺。建文帝上朝处理政务,对官员们的提议,有时就命方孝孺当场批答。同时方孝孺还是修撰《太祖实录》领导小组的组长。燕王朱棣起兵后,朝廷讨伐他的诏书和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

在年轻幼稚的建文帝当政的四年中,比皇帝大二十岁的方孝孺充当着朱允炆精神导师的角色。意气风发的朱允炆对学识渊博、人品出众的方孝孺寄予了无限的信任与期望。四十出头的方孝孺正值一个男人开创事业的巅峰期,他的政治抱负正在一点点实现。

眼前这个青春勃发、宅心仁厚的书生皇帝,对他的这位老师尊崇有加。君臣同心,朝堂之上一片和谐。他们在成全对方的同时,也在成全自己。

建文帝执政的四年时间,正是沉寂半生的方孝孺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的四年,也是他一步步滑向权力深渊的四年。在建文帝朱允炆打造的帝国上层权力结构中,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犹如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三人均是帝国的饱学之士,更是书生中的道德标杆。他们的言行为天下读书人所敬仰,普天下的士人都愿意追随他们。

朱允炆本来就是性情温和之人,而他所倚重的这“三驾马车”,更是文人中的典范。自古以来,书生治国并不缺乏飞扬的激情,也不缺乏理想化的施政纲领,缺乏的往往是掌控政治全局的能力。

而这时候,弥漫在帝国权力中枢的书卷气,使得朱元璋留下来的铁血政治来了个大转变。建文时期的“三驾马车”,定下了以儒治国、以礼治国的治国基调。建文帝与三人进入了一个你侬我侬的蜜月期,君有情,臣也尽心。朱允炆的执政理念与他的皇祖父朱元璋是截然不同的,两人的不同是颠覆性的不同。朱元璋奉行的是个人专制和铁血规则。而对于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驾马车”来说,建文帝对他们的倚重与信任,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动力。可惜的是这种动力并没有及时转化为治国的效率,文人的高度热情换来的却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冒进,这就在无形之中拖了帝国前进的后腿。

“三驾马车”跑得虽然十分卖力,却让人感觉有跑偏之嫌。留给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跑得越卖力,离他们的目标反而越远。

“三驾马车”左右了建文帝朱允炆短暂的政治命运。虽然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联手打造了“建文新政”,但哥儿仨在具体分工上却各司其责,齐、黄致力于削藩,方孝孺忙于推行新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方孝孺是建文帝执政期间的总设计师,总揽全局。建文帝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朱元璋时代那种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的专制局面,无形中扩大了臣属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