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静好心灵(第2/2页)

第三点感受是——上师绝非那种心里只有佛、只有经、只顾自己修行的佛门中人;他心里有人间诸事,有我们众生的生活图景。他极其关注世事,极其关注我们这些佛门以外的人的存在。他不是那种足不出佛门,坐等人们前来求解的上师。他经常主动迈出佛门,走向民间,去往国内外各地,以他的言和书与我们民间之人交流对人生的感悟。用我们民间的话说,他是位“深入群众”的上师,他的言和书是“接地气”的言和书。他为了阐明人生道理所举的民间事例,无一不是我们也知道的。他的言和书,不是从经义到经义的说教,是有的放矢的开导。而这尤其可证明,他不仅是属于佛门的,也是属于民间的。他身体力行地通过自觉地走向民间这一点,来实现他终生敬奉佛门的理想。

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位上师,我们亦应虔诚欢迎他之走向民间、走向我们。

我们珍视他的书,也便是对他的欢迎。

第四点感受那就是——上师有极上乘的文字表达的水平,其水平可谓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却又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的行文洗练到极致;有的又是纯粹的大白话。读上师的书,每每使我联想到《静夜思》《登鹳雀楼》那样一些经典的白话诗。以白话作诗而成诗之千古绝唱,这种对文字的应用境界反而是更高之境界。上师的书亦可证明,他并非那种只读经书的上师。凡对人确立正知正念大有益处的书,想来都在他的喜读范围之内,因而能将书中文字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却又绝不“掉书袋”。他在自己的书中指出——有文化而对他们起“慢心”,也是不足取的。

他在闻思学习方面,也是可以做我们的榜样的。

我读上师的书,为上师的书写序的过程,也是自己的心灵受到洗涤、去除杂质的过程。

我的愧作虽然仍在,却也倍感荣幸。

谨祝上师这一套丛书在民间口传手予,读者多多。

2016年6月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