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难为续的收视率(第2/3页)

再问:“电视台都不买会怎样?”

答:“根本不可能!哪儿会那么齐心呢。总体而言,电视台不太会是亏损单位,买一部剧赔个几千万,挣得了‘有气魄’三个字,也认为值得。现在各电视台都尽量装出财大气粗的样子,唯恐越抠搜越被边缘化。再说,即使都不买,还有各大网站兜底呢,有的网站比电视台资本雄厚得多,在收视率方面击败电视台是它们引以为荣的事。”

以上之中国电视现象,既有世界性的成因,又有中国特色。其主要特色是——最容易通过亦最有可能获得较高经济回报的内容是娱乐节目。除娱乐节目,其他种种也容易通过的节目基本都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回报。概言之,中国电视内容基本由政治宣传、新闻报道、欣赏和娱乐四大种类构成,并且此种构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民间资本所运作产生的电视产品,几乎只能在娱乐种类中获得商机。其获得了商机,同时意味着电视台也有利可图。在此点上,买方与卖方心照不宣目的极为一致。进言之,娱乐是国家单位与民间资本共同锁定的具有经济增长潜力无限可能性的一大块“根据地”,是借以平衡老生常谈的单调至极的电视政治的“法宝”;是营造“丰富多彩”的文艺局面的大计方针;当然也便是严格管控前提之下开得最大的一个口子。买方与卖方都只能在这一个口子的设卡处完成交易,电视剧向来体现最大的交易额——并且也只能是人们所见的那么几种。非那么几种而竟得以播出,不但过程皆有背景,而且价格也往往很低。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此种情况绝不会改变,不管人们看腻了没有。

我的某些朋友曾热切地期望中国电视剧之局面会有另一种新气象,即如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浪潮”的那么一种气象。他们常说——那才对得起中国目前这样的时代,并且会给后人留下一批有价值的东西,也会使后人心生敬意。

我原也有与他们同样热切程度的期望,并且逢此话题便很激动——多次碰壁后终于明了,现实主义其实最不合时宜,或者这么说——时下所也倡导的现实主义,根本不可能是什么意大利式的“新现实主义”,也与文艺学词典上的任何现实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区别于文艺学词典上曾有过的一切现实主义概念的——“最新现实主义”。

当我明了此点后,就不再期望什么了,逢“现实主义”话题也一点儿都不激动了。

我开始换一种思维换一种眼光看待中国的电视文艺现象,于是产生另一种感受——在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其实每一家电视台都是不敢不力争上游的;尽管文章几乎只能做在“娱乐”二字上。并且事实证明,以“娱乐”为抓手,大方向和总路线的确定居然完全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大多数中国人最热爱两件事——吃与乐,故娱乐是特有群众基础的,所谓“娱乐是个纲,纲举目张”。

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电视剧方面差不多已经死了,仍将继续“死”下去,丝毫也看不出有什么起死回生的迹象;但在纪实类电视频道中却仍顽强地活着,显示着绝不会轻易死去的令人肃然的生命力。然而据说除了“纪”明星带着他们的小女儿或这样或那样之“实”,别的一概所“纪”之“实”,收视率是很低的。

低不等于无。

只要还有人看,就一定要存在着。正如倘没了摆放人文类书籍的书架,书店和图书馆还配是书店和图书馆吗?

某日,我参加了一次中外朋友各半的小型文艺现象座谈会,一位外国朋友说:一个国家也是有气质的。国家的气质是由大多数国人的气质来体现的。某国的大多数人之所以与别国的大多数人不同,物质生活水平造成的差异不是全部原因,只是原因之一。

如果大多数人与文艺的亲密关系由娱乐热衷转向欣赏需求了,那么你肯定会看到,在那个国家里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的一切方面都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代代相袭,遂成国家气质……

我的一位中国朋友不以为然地说:你的话听起来有文艺万能的意味。

那位外国朋友又说:不是文艺万能,是人类的进化自觉万能。

我的中国朋友更不以为然地问: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啊?

我及时将话题岔开了。

那位外国朋友的话其实说得很明白——一味耽于娱乐、乐而不疲的人,原始人的“精神”特征远远大于近代人类的精神特征。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视域内一旦没有乐子,他们的嘴巴一旦合上就再不发出笑声,他们的内心顿时又空落落的,顿时又觉生活没什么意思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全国政协开一次会,要求我就当前文艺生态环境作发言——问题我是看得清的,原因也是找得准的,对于我们中国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智商的负面影响亦有自己的预见,但——怎么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