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那些事(第3/4页)

故2005年后,影视明星单靠演技而不善于与粉丝进行嘻哈交流的话,人气就怎么也高不到哪儿去。而一部电影缺乏搞笑元素的话,方方面面再是上乘之作票房也高不到哪儿去。

然而每年仍有佳片,是电影人对电影之敬爱心的奉现。

印度电影若无歌舞,印度之电影观众便不买账。

中国电影若无乐子,当下的观众也看得不够开心。

我并不排斥喜剧——《大话西游》《功夫》都是我爱看的。《捉妖记》其实也不错。

我只不过困惑于这样一点——一个民族对笑像对美食般没够的话,将来会怎样?

现在,人们对于明星们片酬甚高似有微词。我认为就电影而言,是谁都无权干涉的事。

电影投资多是民间资本,是私钱。私钱慨予,谁又凭什么干涉呢?

但我预见,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已至峰值,若无题材的拓宽,至2020年,能将目前票房业绩维持为常态便很不错。估计,也许还会下滑。那也未必是坏事,因为那时,题材上类型上,或会产生出新品种来。

好莱坞被叫作“梦工厂”,电影院被叫作“梦空间”是有一定道理的。

梦是脱离现实的,而人有时需要脱离现实一下,这是电影可持续存在的根据。全世界的电影都有此倾向,证明现代的人类需要脱离一下现实的想法强烈了。

但电视是在家里看的,电视剧似应以现实题材为主。否则,人脱离现实的时候未免太多了。

国产之电视剧,近年争相大播古装片。今年例外,现实题材电视剧多了,是好现象。

恰恰是古装片,成本越来越大,明星片酬越来越高。今年已突破每集五百万,明年也许会突破六百万。顺其自然,三年后突破一千万绝无悬念。

虽然,广电总局已将电视剧的售权限制于“两星”了;但一千万劈开来卖给“两星”,每“星”的收购价却在五百万。

也就是说,即使以每集一千万为上限,出品方仍可以每集五百万的成本来投入。

而绝大多数古装片,其实内容并无任何大制作的价值——往最高了评价,“景泰蓝馒头”而已。

此类电视剧,比“天价月饼”更离谱。

谁肯一再投入那么高的资本呢?

民间经济体。

中国之民间资本,雄厚得富可敌国。也有种种基金介入——基金是高利息集资游戏,不转投就玩完。股市风险大,房地产慢,投资古装电视剧资金回笼快且无风险。

为什么非青睐古装片呢?

高投入才有高回报。

就那么有把握不亏吗?

好比“炒楼花”,只要预先有两家电视台接盘就稳赚不亏。

电视台高价收购就不怕亏吗?

古装片集数越长广告越多,成本越高广告招商价也越高。即使亏了也没什么,电视台是总体赢利的,年底业绩结算才见英雄本色。

企业竞争那么高的广告划算吗?

全国每年的广告费是天文数字,所谓广告费是一定要花掉的钱;你不肯花就会有别人抢在你前边花。花在古装电视剧方面,当下仍是最先考虑,甚至被认为是最佳抉择。广告成本大了,产品价格不就提高了吗?

当然的。

近年还有什么东西的价格是没提高的呢?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经济利益环——雄厚而又对实业投资不感兴趣的民间资本,力挺古装电视剧之种种策划和出品;制作方以明星为饵,将钓钩甩向电视台;电视台是中国的“追星大佬”,既无水平判断一部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亦无兴趣进行判断,唯明星马首是瞻而已。它们复将钓钩甩向企业广告部门或广告公司;后者买单后,将费用摊入产品价格。再高额的广告费用摊入海量之产品后,单价的涨幅通常是毫不显眼的。

于是以上诸方在一部古装电视剧尚未开拍时,每一方都已笃定获利了——或经济的,或广告的;没有亏家。

那么,观众呢?

虽然每一方事先事后都要打着“广大观众”的招牌说事,其实观众是最受轻蔑的——因为并不在那利益环上,并无发言权。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观众喜欢看什么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还不是我们想让他们看什么他们就必然看什么!”

而中国的电视观众中的绝大多数,确实处在被利益环上诸方合力操控着浑然不觉的状态。

倘收视率高,便成为加码炒作的条件;若收视率低,不公布就是。

故,不管观众看与不看,那个利益环一如既往运作自如。好比喷水景观,有人看,在循环地喷;没人看,也在那喷着。只要循环地喷着,便产生着环上利益。

这便是“景泰蓝馒头”始终占领电视剧主体的真相。

馒头也罢,包子也罢,若面粉非是转基因麦子磨成的,拌馅的食材也较安全,吃了总还是对人的身体有点儿益处的。起码别吃撑着了是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