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街的GDP现象(第2/2页)

谁爱走谁走,房东是一点儿也没有危机感的。往往是,前人刚走,房子几天后就又租出去了,也许租金还又提了些。而后来者们,大抵是要开饭店的,或卖与“吃”字连在一起的东西。

故小街上的“吃”的经济一直方兴未艾,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

小街两端各有一家复印社——东家也有照快相的业务,西家兼制各种材质(主要是塑料或油布)的广告招牌,东家所受影响不大;西家从2015年起,已减少了1/3左右的招牌制作业务。这乃因为,凡制招牌的,都是由于店铺需要,而只要开的不是理发店或与卖吃的不沾边,那么就很难坚持得下去。

在不远处的翠微商场那样的较大商场情形也类似。每日一开门,人们蜂拥而至,两个小时内一层顾客多多——一层的一半是食品区;卖首饰、化妆品的另一半极为冷清。

卖服装的二层、卖家电的三层都难得一见顾客的身影,售货员们显得百无聊赖。这情形也有两三年了。

吃、玩(包括旅游)、下一代的抚养成本、自身之健康成本(包括医药费)——拉动内需,基本靠国人此四方面之消费。

房地产和汽车业拉动GDP的功能乃“双刃剑”,有时体现为饮鸩止渴,无须赘述。

广场舞现象主要非是歌舞升平的所谓“盛世”现象,乃体现于底层民众心理的“盛世”危机现象,是降低健康成本的零消费民间方式。

电影业票房近年的快速增长,可归于娱乐消费的“舍得”意识。

对于境外旅游的中国人往往成为外国的“暴购”团,爱国之人士每大发惊诧议论,责备有钱为什么不花在国内呢?——其实,那些中国人在国外的“舍得”消费,除了外国的商品质量确优,性价比往往还低于国内,也还有“玩”得尽兴与否的心理在左右他们。在外国特“舍得”地消费几次,能更大程度地满足自己“到此一游”游得潇洒的良好感觉。

当然,仅靠以上“四项基本内容”为拉动国家的内需做贡献,给力的程度是太不够了。

还靠什么呢?

我也想不出来。

纵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大多数国家的内需GDP其实也主要靠以上“四项基本内容”。

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次发达国家相比,不同在于,前者一向在谋求多挣外国人的钱,而且往往做到了。而后者只能一个时期内做到,难以一向做到。

故,在前者,出口创汇才是GDP增长的大头,内需是保底的。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出口创汇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何时君再来”尚不可知,估计不会很快又来了。

对于中国,拉动内需也开始是“保底”时代了。

就目前看,普遍中国人的内需品质总体上还相当低下,但好在有近十四亿人口,基数大,将GDP增长的底兜住一个时期似应不成问题。

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显然已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不是如何抑制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是如何防止下滑过快的问题。

若在以后的三四年里,我国GDP增长指数降到6%以下,我是不会吃惊的。若六七年后逐渐降至5%,但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我以为也不必沮丧。

因为那将仍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足以使人另眼相看的现象。

我们中国应从经济高速增长的快意中清醒过来,调整心态,以平常心冷静地面对增长缓速下降的事实,尽量使下降较长期停止于某一个安全点。

这是我对于“新常态”的超前解读,并自认为并未超前多少。

至于那会使我们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目标何时实现,我觉得可以先放一放这想头。

有比、赶、超的目标自然很好,但有时放一放远大目标,将现实的国计民生问题抓住,逐步予以解决,不但明智,而且也很好。

2016年8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