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说“寒门”与“贵子”(第2/3页)

当下之中国,毕竟已是进入了现代历史时期的国家;那么,就连成了大老板的儿子们也算在“贵子”之列吧。

接着的一个问题是,官当到多大我们虽然已给出了比较能达成共识的结论,但老板要做到多大才约等于“贵子”呢?

而我认为“自古寒门出贵子”是一种当代中国人的伪说的理由更在于——无须统计也可以肯定,此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的任何一部书中,都断不会出现那样一句话。

因为它违背常识,不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对个别例子的似乎的规律说。

但“寒门出贵子”五个字,不但在书中、在戏剧中,在民间语境中却也都是老生常谈了。

一种对个别例子的老生常谈的现象说。是的,仅仅是现象说,绝非规律说。

还以“侠女”为例,顾生虽是孝子,却命中注定寿薄,二十八岁就死了。但他与侠女之子却十八岁中进士,当大官是不成问题的,正所谓父仅孝子,未成贵子;子成贵孙,“犹奉祖母以终老”。

然而终究是故事。

却也不仅仅是故事——在古代,“寒门出贵子”的例子是有的:一靠“造反”,或曰“起义”,多是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的农民及子弟。“起义”是近代史学词,以给予正面的评价。这是豁出性命之事,成功者如朱元璋。二靠科举。科举一举两得,既缓解了造反冲动,也为朝廷选拔了人才。但若以为有很多寒门之子靠科举成了“贵子”,实在是大误会。自宋以降,科举渐成国策,然真的寒门之子通过此管道而成“贵子”者,往多了说也就千万之一二而已。

寒门之子往往输在科举的起跑线上——凿壁偷光、聚萤为烛与有名师启蒙的豪门子拼知识,虽头悬梁、锥刺股,也总是会功亏一篑的。

项羽偶见秦始皇出行的阵仗,想:“吾可取而代之。”

在他的意识中,“贵”至高峰莫过于称帝。

陈胜“造反”之前亦发天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了统一“造反”意志,他曾对铁杆弟兄们信誓旦旦地说:“苟富贵,勿相忘。”

在他们的意识中,人生倘不富贵,便太对不起生命了。何为贵?做一把王侯将相耳!

贵族之子项羽也罢,寒门之子陈胜也罢,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对好的人生也只能有那一种水平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也在于如此两点——消除“寒门”现象;在好人生的理解方面,给人以比项羽比陈胜们广泛得多的选择。

由是,我对今日之中国,忽一下那么多人特别是青年哀叹“寒门何以再难出贵子”,便生出大的困惑来。

依我想来,现在中国即或仍有“寒门”人家,估计也是少的。但贫穷人家仍不少。那么,“寒门何以再难出贵子”,可以换成“底层人家何以再难出贵子”来说。

我的第一个大困惑是——在今日之中国,彼们认为,何谓“贵子”?

若仍认为只有做了大大的官,大大的老板方可言之为“贵子”,那么这一种意识,与项羽与陈胜们有什么区别呢?是否直接将好人生仅仅与陈胜们所言的“富贵”画了等号呢?

具体来说吧,倘数名曾经的寒门之子,至中年后,分别成部级干部、大学校长或书记(普遍也是局级干部)、大学教授、优秀的中学校长、中学特级教师、技高业专的高等技术工人、好医生、歌唱者(虽非明星大腕,但喜欢唱且能以唱自食其力,而且生活得还较快乐)……不一而足。

在他们中,谁为“贵”?

部长者?

大学校长或书记次之?

教授们无官职,大约不在“贵”之列啰?

其他诸从业者呢?既非“贵”其人生便平庸了没出息了吗?

若如此认为,岂不是很腐朽的一种人生认识论吗?岂不是正合了这样的逻辑吗——官本位,我所排斥也;但当大官嘛,我心孜孜以求也!

我的第二个大困惑是——现代之社会,为知识化了的人提供了千般百种的有可能实现梦想的职业,即或是底层人家之子吧,何必眼中只有当大官一条路?

我的人际接触面告诉我,在大学中,成为教授的底层人家的儿女多得是!在文艺界体育界活得很精彩的底层人家的儿女也多得是!在当下的县长县委书记中,工农的儿子也多得是!几乎在各行各业,都有底层人家的优秀儿女表现杰出甚而非凡,若以项羽、陈胜们的人生观来评论,他们便都不是底层人家的“贵子”啰?

怎么地,中国反封建反了一个多世纪了,封建到家了的关于人生的思想,居然还如此地能蛊惑人心并深入人心吗?

所以我认为,比之于“自古寒门出孝子”,哀叹“寒门何以再难出贵子”,实在是使拒绝封建思想的人心寒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