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利益分配,他们斗争了两百年(第17/20页)

正当平民和退伍士兵无所依从时,一个叫盖维斯·屋大维的野心勃勃的青年贵族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屋大维是恺撒姐姐的外孙,曾做过骑兵队长。恺撒在遗嘱中收他为义子,并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恺撒遇难时,屋大维正在亚得里亚海边的阿波罗尼亚城接受训练。一段时期的军营生活,不仅锻炼了屋大维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培养了他的军事才能,加强了他和恺撒将士之间的亲密关系。

恺撒遇刺后,作为遗嘱中接班人的屋大维要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就必须要为恺撒报仇。于是,屋大维打着为恺撒报仇的旗号回到意大利。许多士兵、平民和被释放的奴隶,从四面八方涌来,投向屋大维。屋大维利用恺撒的声望,收揽人才,扩充实力。当时他只有19岁,但胆略过人,善于利用各种手腕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在罗马的声望日益增高。

当然,屋大维的出现加深了恺撒派内部的裂痕。起初,安东尼根本没有把屋大维放在眼里,而且一再蔑视他。但是,屋大维的勇气和胆略,特别是他越来越高的声望使安东尼日益感到不安。安东尼把屋大维看成自己的潜在威胁,拒绝给他义父的那份遗产,反对屋大维当选保民官,并用种种威胁手段打击屋大维。安东尼这些做法,旨在削弱屋大维的影响,却遭到士兵和平民的反对,因为他们看到安东尼在恺撒死后背叛了民主派,而屋大维则是救星和希望。

当然,屋大维也不会善罢甘休。为了打击安东尼,屋大维充分利用恺撒的金钱和影响,拉拢群众,煽动人们对安东尼的不满。结果,许多人叛离了安东尼,投向屋大维。

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的矛盾给罗马元老院贵族以可乘之机。西塞罗是罗马元老院贵族的代表,是善于投机和钻营的雄辩家。他虽然对屋大维感到不安,但对安东尼的雄厚实力更是胆战心惊。虽然安东尼很多时候倾向元老院贵族,但他的实力太过强大且有背叛恺撒的举动,让罗马元老院贵族不放心,想借助打击安东尼去拉拢屋大维,最终获得渔翁之利。

公元前44年,当安东尼用武力强占山南高卢后,罗马元老院乘机宣布他为公敌。当时,由于没有兵力可用,罗马无法派兵进剿安东尼。罗马元老院一方面决定将亚得里亚到两河流域的东方各行省交给布鲁图和喀西约,让他们在这些地方征集军队,同安东尼抗争;另一方面授予屋大维副执政官的权力,让他出兵山南高卢,同安东尼作战。

出于策略上的需要,屋大维决定暂时妥协。于是,他利用罗马元老院给他的金钱,积极扩充实力,准备先打击安东尼,然后再寻机对付罗马元老院贵族。

公元前43年初,双方在高卢穆提那城附近展开激战。屋大维大败安东尼。安东尼退入那旁高卢,与那里的雷必达驻军会师。雷必达实力很强。安东尼和雷必达在军事上的结合,为“后三头同盟”打下了基础。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穆提那战事刚一结束,罗马元老院就剥夺了屋大维对安东尼作战的军事指挥权,也不为他举行凯旋仪式。这让屋大维借助罗马元老院贵族来发展自己势力的计划落空。此后,屋大维多次要求担任执政官的职务,都遭到拒绝。这激起了屋大维的不满。

屋大维决心学当年的苏拉一样,率军进罗马城进行武力压制。他率领8个军团直逼罗马城。元老院贵族见此架势,立即表示屈服,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

屋大维利用军队作威胁,兵不血刃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不过,形势对他并不是很有利。此时,与罗马元老院贵族关系密切的布鲁图、喀西约在东方的行省已经聚集了20个军团的兵力。屋大维虽然占领了罗马城,但如果这20个军团勾结罗马元老院贵族、向罗马城进军的话,他也是没把握阻挡的。

这时,恺撒原来手下的老兵出面调停,让屋大维与安东尼和解,联合起来为恺撒报仇。屋大维和安东尼的部下多数是恺撒的老兵,他们不愿互相残杀。如果屋大维不同意调停,将失去军心。还有,如果他们不联合起来,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经过一番调停,公元前43年10月,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各自率领5个军团,在意大利北部波罗尼亚附近会晤。经过两天磋商,三方结成联盟。三方协议规定:建立一种新的具有执政官权力的行政长官制度,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担任行政长官,任期5年。他们还确立了行省的势力范围:安东尼据有山南高卢和山北高卢;屋大维统辖阿非利加、撒丁尼亚和西西里岛;雷必达统治西班牙;意大利由三人共同治理。

随后,他们在罗马城实行恐怖政策,宣布公敌名单——有的是杀害恺撒的凶手,有的是他们的政敌或私人仇敌,有的只是一般富豪,有的是元老院中一些有名望的贵族。奴隶如果告发被宣布为公敌的人,可获得自由和奖赏。结果,有300个元老院贵族和2000个骑士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