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五次“围剿”:南京政府全力以赴(第4/4页)

和碉堡战术相应,在“围剿”进行过程中,蒋介石具体作战指挥时坚决贯彻稳中求进方针。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红军曾集中主力部队出击赣东资溪桥、硝石一带,以红五军团牵动敌人,红一、三军团准备在敌被牵动时实施突击,这是红军擅长的一贯打法。但国民党军根据蒋介石的战略安排,“十分谨慎,步步为营,稳扎稳进,很少出击”,结果红军既“未能牵动敌人”,[47]投入攻坚战后又无成算,不得不撤出战场。广昌战役初期,蒋介石明确指示陈诚:“我中路军主力不必求急进,只要固守现地,作成持久之局,以求薛、汤两路之发展,则匪经此战必崩溃更速,不必心急也。”[48]在进攻已有进展时,他又一再指示部队应继续辅之以碉堡和公路线之推进,“进展不必过急”,[49]“总须稳扎稳打为要”。[50]陈诚在攻下广昌后也谈道:

近来听得许多官兵说:“土匪已经不得了了,我们可以直捣土匪老巢而剿灭之”。这种意思,固然很好,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剿匪要策出万全才行。现在步步筑碉的办法,是最稳是最妥的方法……我们一步一步的前进,土匪灭亡,是可计日而待的;不要性急,小心谨慎,才是要着。[51]

1934年9月,整个“围剿”战局已有尘埃落定之势时,蒋接获前方进军计划后,仍强调部队“不宜单独……进展,应令会同各纵队前进,免为匪乘”,[52]“仍宜注意集结,勿过分分散”。[53]这体现出蒋对“围剿”作战极端慎重、务求必胜的态度。在总体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承认自身与红军战斗精神和战斗能力的差距,将自己客观地摆到弱势地位,以拼红军的姿态确定战略战术方针并指挥作战,这对心高气傲的蒋介石虽然不一定那么情愿,却是他摆脱前几次“围剿”被动局面,在双方战略对抗中抢得先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