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2页)

丰子恺实在不能算好历史学家,甚至不大能算好传记作家。他的作品缺乏良好的格局和浑然一体的气脉,无论文笔多么精致,总像是几篇互不相干的小品文罗列而成。其实,本书的正确命名应该是《梵高小味》或《梵高杂记》,如果放在胜海舟《冰川清话》和夏目漱石《木屑录》之间,简直是天造地设。“浙西人细腻深沉的风致”和“清幽玄妙的文笔”(郁达夫语)是随笔作家的优点,却不是叙事性传记的优点。然而,随笔的表现力不一定弱于叙事。丰子恺文笔简括,但画面感极强。如果文学也像国画一样分为南北宗的话,他肯定属于南宗写意派。这种风格清瘦萧瑟,恰好是梵高炽烈画风的反面。

“石油灯惨淡的光投射模糊的人影在白壁上,又在天井里描出异样的形状。许多教徒的颜面上充满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荣光。这是梵高一生中永远不能忘却的一晚。”

“日色黯淡无光,空中没有一点纤云。画家的柩车由几个美术家扶着,悄然地向野外前进,后面跟随着一群村人。行出村境,就到了墓地。灵柩从柩车上扶下,推入墓穴中。潮湿的泥土发出一种凄凉的音。提奥突然晕倒在地上,似乎听见了亡兄在幽冥的墓地里呼他的声音。”

这里仍然是《缘缘堂随笔》作者的精神世界:清洁,悲悯,温婉,丰柔,宛如德富芦花笔下的赤城山云。

文如流水不争先,意在天中月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