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逐鹿中原 十 后秦盛极而衰(第2/2页)

姚兴本来并不急于与北魏为敌,他的初衷是要与北魏联姻。拓跋珪答应迎娶姚兴的女儿,又忽然变卦,另立皇后,姚兴的面子上显然很挂不住,更何况当时他正春风得意,岂能容得拓跋珪如此无礼。

于是,姚兴在弘始四年(公元402年)派姚平率四万步骑兵进攻北魏,自己亲自为后继。拓跋珪则命部将长孙肥等率骑兵六万为前锋,也亲率大军随后。

从双方后来参战的人数来看,实际上差不多,北魏的骑兵还稍强些。可以肯定的是,姚兴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与进攻西秦、后凉不同,本意大致是教训一下北魏(他也知道北魏当时的势头不错,一时也灭不掉)。然而即便如此,人数也实在可怜,统帅的作战意图又不够明显,直接导致全军上下信心不足,最终招来了悲剧。

双方经过几次接触战,姚平被魏军围困在柴壁。姚兴闻讯,急率四万多士卒前往救援,这本有望扭转战局,却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忽然怯场,裹足不前。拓跋珪抢到先手,率三万步骑兵迎击姚兴援军,秦军战败,一气后撤了四十多里,在汾水西岸扎营。

姚平坚守三个多月,矢尽粮绝,决定乘着夜色从西南方向突围。姚兴这时的表现,可谓拙劣,他只知在汾水西岸摆下阵势,让将士们高举著火把,呐喊着呼应。那年头没发明手机,真是坏事儿:一边是希望友军奋力突围,一边则以为援军能够前来接应,两边都能看到对方,却只在那里大呼大叫,做不了一点实事。

到头来姚平还是冲不出重围,悲壮的率领部将投水自杀,剩下的军队全部面对魏军,束手就擒。

姚兴坐视自己军队惨败,其内心的苦痛,可以想见,然而这痛苦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姚兴诸多方面都做得比姚苌好,惟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远不如屡败屡战的姚苌。这种眼睁睁失败的痛苦,对姚兴而言才刚刚开始,随着勇气和信心的一点点丧失,他终于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前景不错的后秦在他手中一点点衰下去,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