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逐鹿中原 七 燕国分裂(第2/2页)

拓跋珪一路尾随,重新来到中山城下。中山城内,以慕容隆为首的主攻派和以慕容麟为首的主守派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无聊的慕容宝在中间一会儿想战,一会儿想和,把持不定。紧要关头偏偏又有人添乱,尚书郎慕舆皓密谋弑君,拥立慕容麟为主,事情泄露,慕舆皓斩关投奔北魏。(后燕前后两次密谋事件都与慕容麟有关,这个慕容麟还都没被抓住把柄,的确是个耍阴谋的老手,不过他也只配耍阴谋而已。)

慕容麟心中不安,终于亲自行动,他带兵要挟禁卫兵将领慕容精,命他指挥禁兵杀掉慕容宝。慕容精严词拒绝,慕容麟一怒之下杀掉慕容精出逃,投往丁零人的残部躲藏起来(慕容垂灭掉丁零部以后将其部众迁到冀州一带)。

慕容宝下令追寻慕容麟,不见下落,就着了慌。他的儿子清河王慕容会的援军就在蓟城,他怕慕容麟先下手夺了兵权,去旧都龙城造反。越想越恐惧,就与慕容农、慕容隆商量,离开中山,回保龙城。主意拿定,皇帝与亲王们在第二天晚上就打开城门,前往蓟城与慕容会会合。

清河王慕容会也不是盏省油的灯。慕容垂当初因为喜欢这个孙子,对他委以重任,遗命慕容宝将来立慕容会为太子。慕容宝却喜欢小儿子慕容策,又被长子慕容盛和慕容麟怂恿一番,违父命立了慕容策。慕容会因此怀恨在心,时时想着寻机报复。

慕容宝自己撞到他的枪口上,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慕容宝隐隐感觉到慕容会谋反的意图,却晚了一步。慕容会趁慕容宝离开蓟城休整,派他的同党仇尼归谋杀慕容宝的左膀右臂慕容农和慕容隆。慕容隆当场被杀,慕容农身负重伤,却能挟持仇尼归,逃出城去。慕容会行事不干不净,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企图,慕容宝一面下令除掉慕容会,一面带着数百轻骑兵飞奔到龙城,以龙城兵与慕容会对抗,慕容会抵挡不住,部众溃散,被赶到中山。

中山城虽然走了皇帝,却因为参合陂的缘故,军民依旧不投降。开封公慕容详没来得及追上大部队,留在城中,阴差阳错地成了城中的主将。慕容详没啥本事,却靠着城中百姓的死战,守住中山。慕容会逃到中山,也被他击杀。

拓跋珪缓解了中山的包围,慕容详得意起来,干脆把北魏留在后燕的人质拓跋觚杀了,于后燕永康二年(公元397年)五月改元称帝。

慕容详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杀了后燕大族可足浑氏的车骑大将军可足浑潭,又滥用刑罚,引起城中内乱。慕容麟乘机带着丁零部的军队杀入中山,斩了慕容详,自己做皇帝。

慕容麟的皇帝做了五个月,成了“饿肚子”皇帝,中山城因为断绝了一切外援(慕容详先前已与慕容宝、拓跋珪两方都闹翻),没东西吃了。慕容麟与拓跋珪屡战不胜,再次逃出中山,投往邺城。拓跋珪攻入中山,后燕的都城守了一年,落到北魏手中。

慕容麟是很不想去邺城的,此时也顾不得颜面,放弃了皇帝的称号,去邺城向慕容德磕头。北魏攻邺的拓跋仪,得知拓跋珪取得中山,便乘胜进攻邺城,慕容德听从慕容麟的建议,放弃邺城,将城中部属四万户迁往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慕容德前脚刚走,拓跋仪后脚就到,邺城也就进了北魏的版图。拓跋仪继续追赶燕军,慕容德迅速渡过黄河,没追上。

另一个不敢去见慕容德的人,是慕容宝。他在龙城听说拓跋珪撤军,以为有机可乘,又要南伐。后燕经过几次变乱后内部已经千疮百孔,慕容宝刚一出兵,就发生了兵变,慕容农在内乱中被杀,慕容宝与儿子慕容盛逃到蓟城。

慕容垂的小舅子顿丘王兰汗借着平定内乱的机会,把持了龙城的大权,请慕容宝回城。

慕容宝不明兰汗的底细,“两害相权取其轻”,硬着头皮抄小路去投慕容德。走到黎阳,慕容德自称燕王的消息传来,慕容宝吓得半死,掉转马头就回龙城。

他满以为兰汗是他老爹的舅舅,又是他儿子慕容盛的岳父,应该不会于己不利,孰料兰汗正是策划兵变的幕后罪魁,等着他来送死呢。龙城军民都知道兰汗将要作乱弑君,却无可奈何。愚蠢的慕容宝,于是被兰汗骗入城中,杀害。

至此,后燕无论从名义还是事实上,都分成了南北两块。一种说法是,慕容宝死后,后燕就灭亡了,以后只有南燕和北燕。我个人更赞同较普遍的看法,后燕的历史应算到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北燕从那一年开始,而南燕,则该从慕容德398年称王改制算起。

这一切,等讲了凉州的事,再分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