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鉴真和尚的六次“偷渡”(第3/5页)

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放弃了,因为就在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刚入春的时候,荣睿因长途劳累外加水土不服而一病不起。

临终前,已经看出了鉴真正处于犹豫中的他,流着眼泪恳求老和尚无论如何也请去日本,鉴真点头答应。

这不是临终关怀,而是真正的承诺。

同时他还立下了誓言:“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很多徒弟都觉得这个誓言立得很不是时候,因为此时已然六十二岁的鉴真刚刚大病过一场,虽然经过救治生命没什么大碍,可是老和尚的视力却大受损害,险些到了失明的地步。

但在送走了荣睿之后,鉴真毅然决定北上先回扬州,然后准备第六次东渡。

或许是连佛祖都被这种执著所感动,所以他派出了天使前来助一臂之力。

天使是我们的老熟人——晁衡。

话说鉴真阴差阳错周游了大半个大唐只为了东渡日本的事情很快就在全国传开了,身为日本人的晁衡听说之后自然是非常感动,恰巧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了长安,其中的副使吉备真备,是跟晁衡当年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的人,所以他找到了真备,说起了鉴真的事情,问问对方有没有什么办法。

向来很淡定的吉备真备在听说了鉴真五次东渡的故事后,也显得有些感动,他决定这就南下扬州一趟,去见一见这位老和尚。

就这样,哥俩来到了大明寺。

晁衡是个诗人,诗人总是容易感动的,虽然此前已经听过了鉴真的诸多事迹,但在大明寺见到本人以及听到了更多感人故事后,他便更加激动了,并且当场就表示自己愿意出手相助。

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吉备真备,倒是非常冷静,他对鉴真表示说这事并不难办,只要唐玄宗点头答应,你再跟着我们一起回日本不就得了?

至于如何让唐玄宗点头答应,吉备真备也说了,此事同样简单,毕竟这里不还站了个皇上眼前的大红人晁衡吗?

本来还挺激动的晁红人一听这话,连忙摆手说干不了。本来还有希望,但现在根本不行,因为唐玄宗不久之前亲口说过,不允许一个叫鉴真的和尚去日本。

这是真事儿,而理由相当幼稚。话说玄宗这人比起佛教来更喜欢道教,也曾经想跟日本那边分享自己的信仰,所以提出来要往平城京送几个道士过去,但被孝谦天皇给拒绝了,因为日本人觉得日本已经有神道教了,不太需要道教,但这么一来唐玄宗就不高兴了,感到自己很没面子,作为小小的报复,特地下旨不让鉴真出国。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晁衡跑去跟皇上说这事,下场铁定得是撞南墙。

吉备真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然后说道:“不管怎样,你还是跟皇帝说一下吧。”

晁衡实在不明白这小子想干吗,因为在他看来,既然是偷渡,那就得偷偷地干活,你要是先跟皇上说了,皇上再不准,那肯定会有所防范,到了那时候再想着偷渡,那难度就铁定得提高了。

可又拗不过吉备真备坚持,于是只能答应去找唐玄宗说说。

果然,在一行人回到长安后,晁衡刚跟玄宗提起鉴真东渡一事,便被断然拒绝了。

吉备真备得知后只是点点头,一副意料之中的表情。

然后他问和他们一同来到长安的鉴真:“大师父,大唐皇帝现在已经明令禁止您出海了,您打算怎么办?”

鉴真一脸的微笑:“也就是说,你们不能带我去日本了,是吗?”

“不,您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由我们遣唐使团带着您偷渡去日本,二是回到大明寺当方丈。”

“那就劳烦你们带我去日本吧。”

说这话的时候,他仍是微笑着。

吉备真备却是一脸的庄重严肃:“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带着您去日本的。”

其实,他当然知道唐玄宗不会让鉴真出国,但还是让晁衡去问了,为的是要一个明白清楚的答案回来,如果鉴真在明知皇上不让他走的情况下,仍坚持要去日本,那么为了报答他的这种真诚和对日本的感情,遣唐使团即便是违背了某些外交规则和惯例,也有责任把这个和尚带去日本。

当年十一月,遣唐使团坐船离开了大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大家挥泪送晁衡的那次。

因为晁衡的朋友实在太多,走到哪儿都是一群群的,考虑到万一这些朋友上船相送,然后撞见了鉴真那就麻烦了,所以吉备真备特地安排晁衡与大使藤原清河坐一条船,而自己和老和尚共乘另一条船。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船开到一半碰上了大风暴,晁衡他们被吹到越南去了,而吉备真备跟鉴真等人则被刮到了一个岛上。

这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岛,船上的经验丰富者也只能凭借着周围环境大致判断出它的地理位置应该在萨摩(鹿儿岛县)靠南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