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二章 三国时期,魏国与倭建交牵制吴国(第5/8页)

就这样,狗奴国最终被确定叫上了狗奴,然后被载入史册,永世不得翻身。

不仅如此,因为邪马台已经算正式成为了大魏的小弟,所以从此之后狗奴国就算有心动手攻打,也不得不考虑到人家背后有大哥这一要素而忌惮七分,同时,就连邪马台的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盟邦,现在看来似乎也是轻易动不得了。

但狗奴王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纵观倭国和华夏朝廷交往的那一两百年的历史,基本上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不长久,或者说只是瞬间的外交。

奴国使者见刘秀,那一瞬间过后,五十年不曾有过高层往来。

帅升见刘祜之后,那更是百余年没有联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当时的中国人虽然对日本人的印象并不差,但向来都只把他们当原始部落看待,即便是封了王,却也从未想过要去对方那里看看,由此一来,从中国出发前往日本的交流,当然是被中断了。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既然我不去,你又为何不来呢?

这便是第二个原因了:日本人不是不想来,而是不能来。

中国和日本说起来是一衣带水的好邻居,可再怎么邻居,这两国之间毕竟也隔着大海,不是那乡下的小水沟,一步就能蹚过去,这漂洋过海是有风险的,一个不小心那就要折戟沉沙全军覆没了。尽管奴国的两次使者都平安地来到了洛阳,可又有谁知道在他们之前或者在他们之后,有多少出师未捷身先沉的壮士垫了背?或许那奴国之所以第一次国王不来而派官员来的原因正是由于国王先行一步沉入大海了呢?

若是有谁坚持认为日本在难升米他们去中国之前总共就派过两拨使者,而且这两拨使者百分之百地成功抵达了首都洛阳,那我只能说,这是石器时代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

因为出行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从而导致日本并不能做到像其他附属藩国那样定时来访,定时上贡,甚至连隔三岔五(年)地来一次都无法做到,所以狗奴王坚信,邪马台和魏国的交往一定会和之前一样,兔子尾巴长不了,别看现在是蜜月期,等风头一过,感情一淡,那还不由着自己想打就打想攻就攻?

可这怎么说也不过是他的个人想法,根本代表不了全世界人民,至少有一个人不这么想,他是真心打算让魏国和邪马台之间的外交往来可持续发展下去的。

那人便是曹叡。

话说在接见难升米的时候,曹叡曾经问起过,说你们倭人远道而来,也真是辛苦,不知道你们这一路是怎么走的?

难升米一听皇上问话了,自然不敢怠慢,磕头回答说我们从邪马台出发,先是坐船渡海北上,航数千里,来到狗邪韩国,然后再沿着海岸线继续往北,到了带方郡,见到了郡太守刘夏,由刘大人带着我们来到洛阳。

带方郡,位于今天的朝鲜境内,确切说来是在平壤以南,本是乐浪郡的一部分,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分出。

狗邪韩国,这词儿其实你看后面俩字就大致知道是什么地方了。

顺便说一句,三国时代的朝鲜半岛,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的地方归中国直接管辖,真正能被称为朝鲜人政权的,只有最南边的那一块,而且就是那么一小块地儿还被分割成了三派势力,分别叫做马韩、辰韩和弁韩,辰韩和弁韩当年曾是一块,人称狗邪弁辰,也叫狗邪韩国。

在难升米的概念里,狗邪其实就是朝鲜半岛的南部。

这里便要重复一句之前说过的话了:从难升米他们的行程来看,尽管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邪马台所在的位置,但应该是位于北边的韩国九州岛上,只需渡过对马海峡便能抵达。

曹叡听完之后点点头又问,从邪马台到我洛阳,就这一条路可走?

难升米仔细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不,听老人讲,如果一直往西,从那边的大海开始航行的话,可以到吴国。我想,从吴国走陆路到洛阳,应该也是可能的吧。”

“你们离吴国很近?”

“坐船的话,水上的路程和到带方郡的行程大抵相当。”

吴国沿海,定都建业,即今日的南京。

从带方走到洛阳,需要花费数日之久,而南京本身就离大海近,下了船走不了一天便能抵达,换言之,邪马台和吴国之间的距离,很有可能要比距魏国的来得近。

于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想法,如闪电鸣雷一般地在曹叡的脑海中炸响了。

在说这个想法之前,先来讲一讲当时中国的局势。

那会儿的中国正值三国鼎立时期,西南是蜀汉,东南是孙吴,整个北方则基本上都归曹魏所管,因为魏国过于强大,使得蜀国和吴国不得不联起手来共同与之抗衡,而对于魏国而言,虽说南面的两国还不至于使自己灭亡,可反过来讲,自己若是想要把他们给吞并,那也是有点力不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