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拉奥孔

一四八一年吉兰达约前来罗马绘饰西斯廷礼拜堂墙面时,曾带着素描簿走访古迹,寻找可用的题材。素描技艺精湛的他,很快就完成了数十幅古迹局部速写,题材包括柱子、方尖碑、水道,以及当然会有的雕像。这些素描中,有一幅画的是罗马最著名大理石雕像之一——《磨刀人》(Arrotino)。这座雕像为复制品,原作雕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帕加马,刻画一名裸体青年跪着磨兵器。几年后回佛罗伦萨绘饰托尔纳博尼礼拜堂时,吉兰达约将这素描里的人物照搬进湿壁画,成为《基督受洗》(Baptism of Christ)里跪着脱鞋的裸身男子。

从米开朗琪罗最早期的某些素描来看,他于一四九六年首度来到罗马后,也曾带着素描簿在街上猎寻题材。罗浮宫里有幅素描,画的是罗马切希花园里的某个小雕像,一个胖嘟嘟、肩上扛着酒囊的小孩。还有一座雕像,在他这几次出门猎寻题材时被画进素描簿,即立于帕拉蒂尼山上的诸神信使墨丘利像。他和吉兰达约一样,将这些素描汇整成册,成为日后绘画、雕塑时可资取材的古典姿势宝库。他所素描的大理石像之一,某古罗马石棺一隅的一尊裸像,甚至似乎是他创作《大卫》时姿势的灵感来源。[1]

西斯廷礼拜堂的绘饰工程得用到数百种姿势,光靠裸体模特儿不敷米开朗琪罗所需。因而,一旦要为湿壁画绘素描,他想必就会从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古文物中寻找灵感。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他决定借助(或者艺术史家所谓的援用)古雕像和古浮雕。援用痕迹特别明显的,就是五幅《创世纪》场景两侧的二十尊巨大裸像。米开朗琪罗借用nudo(裸体的)一词造出新词Ignudo(伊纽多,裸像之意),以称呼这些高度为6英尺的裸像。

顶棚最早的绘饰构想是以十二使徒像为主体的几何状构图,其中有幅构图打算以天使支住大奖章。这整个构想很快就因“很糟糕”而被弃,但天使支住大奖章的想法留了下来。不过米开朗琪罗将这些天使“异教化”,拿掉翅膀,转型为体态健美的年轻裸像,类似于他原欲在尤利乌斯陵墓雕刻的奴隶像。部分伊纽多的姿势仿自罗马的希腊化时代浮雕和佛罗伦萨洛伦佐·德·美第奇收藏的上古雕饰宝石。[2]其中两个裸像,他甚至以当时最著名的古雕刻《拉奥孔》(Laocoön)为蓝本,稍加变化后呈现(当时他获特殊任命负责鉴定这件作品)。[3]

这件大理石群像是公元前二十五年由罗得岛上三位艺术家合力雕成,刻画特洛伊祭司拉奥孔和他两个年轻儿子与海蛇搏斗的情景。拉奥孔识出希腊人的木马诡计,竭力阻止特洛伊人打开木马的活板门,阿波罗因此派海蛇前去勒死他们。千古名言“当心送礼的希腊人”,即出自拉奥孔之口。公元六十九年,古罗马皇帝提图斯命人将这件雕刻运到罗马,后来长埋在该城的残垣碎瓦之间达千百年。一五○六年,这件群像(拉奥孔少了右臂)在埃斯奎里内山丘上菲利斯·德·佛雷迪的葡萄园里出土。米开朗琪罗奉尤利乌斯之命,前去该葡萄园协助桑迦洛鉴定该雕像,因而挖掘时人在现场。

雕像出土后,尤利乌斯如获至宝,以每年付六百杜卡特金币且支付终身的代价,向菲利斯买下雕像,然后运到梵蒂冈,与《观景殿的阿波罗》(Apollo Belvedere)等其他大理石雕像一同放在布拉曼特设计的新雕塑花园内。当时的罗马正兴起上古艺术品热,这件雕像一出,即风靡全城。运送雕像的车子行经街头时,有教皇唱诗班歌咏欢迎,街旁有大批群众兴高采烈地掷花庆祝,因人潮涌动,车子行进缓慢。各种仿制品随之纷纷出现,材质有蜡、灰泥、青铜和紫水晶。萨托画了它的素描,帕马贾尼诺也是。班迪内利为法国国王雕了复制品,提香画了《猴子拉奥孔》(Monkey Laocoön),学者萨多列托写诗颂扬这雕像。罗马甚至出现饰有拉奥孔群像的锡釉陶盘,当纪念品贩卖。

米开朗琪罗和其他人一样着迷于这件上古雕像。他年轻时的浮雕《人马兽之战》,就是以扭动、健美的人物来表现,如今见到《拉奥孔》里痛苦扭动的男性裸像,风格与他遥相契合,他当然深受吸引。雕像一出土,他就将三个被蛇紧紧缠住而死命挣扎的人体素描下来。艺术史界称这类作痛苦扭动状的人像为figura serpentinata(如蛇扭动的人像),实在贴切。当时米开朗琪罗正埋头于尤利乌斯陵墓,因此画这雕像的素描时,无疑有意将它复制于陵墓的雕饰上。后来,陵墓案被束之高阁,受《拉奥孔》启发的人物造型转而在西斯廷礼拜堂顶棚实现,但在这里,人物亟欲挣脱之物不是蛇,而是由罗维雷家族栎树叶和栎实所构成的巨大华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