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过劳死”的皇太极(第2/3页)

八月十四日这天,在决定清国前途命运的会议上,始终盼着济尔哈朗表态支持自己的豪格最终什么都没等来。济尔哈朗面色铁青,始终一言不发,于是豪格坐不住了,说:“我德薄能鲜,难以当此重任。”说罢,离席而去,大清国的皇位就这样与豪格彻底无缘。见豪格离席而去,济尔哈朗庆幸自己的选择,豪格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问鼎宝座的,一个男人最关键的成大事品格是沉得住气,连气都沉不住,还能做成什么?

两黄旗的将领见豪格离席而去,便纷纷紧按佩剑,说:“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等必以死相拼!”

代善见状,谎称自己身体不适,起身离开。对他而言,谁当皇帝都不重要,他就想安度晚年,享尽荣华富贵。到目前为止始终一言不发的阿济格也起身离开,他知道,如果表态支持多尔衮的话,他就走不出这间屋子了。

此时,两黄旗的将领剑拔弩张,多尔衮和多铎不甘心退让,济尔哈朗一言不发,究竟该怎么办?

多尔衮后悔不已,要是自己跟豪格一样把自己的亲兵带来,现在的局势绝不是这样。崇政殿上的龙椅空荡荡的,与自己相隔不过十米左右,然而自己此时如果敢坐上去,就必然被两黄旗的人剁成肉酱。多尔衮毕竟有雄才大略,此时如果他进一步,则粉身碎骨,退一步,支持豪格,那么日后豪格也必然拿自己开刀,他与豪格无论谁胜利,最后一定是兵戎相见,使得立国不久的清政权陷于内战与分裂,而问鼎中原则彻底在内耗中成为梦幻。多尔衮有雄心壮志,问鼎中原,坐在北京才是他的梦想。想到此,他抓住了两黄旗人的一个点,两黄旗人说必须立先帝之子,豪格已经离席,换句话说,只要立一个不是豪格的好操控的先帝之子,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

想到这,多尔衮不紧不慢地说:“两黄旗各位言之有理,但既然肃亲王不愿做皇帝,那就立先帝之子福临吧。可是福临年纪小,应该让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福临长大,再让他亲政。”

多尔衮一席话,剑拔弩张的各方松弛了下来,这个结果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也是所有人都只得接受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另一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这条力才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合力。多尔衮和豪格是两条边,而福临才是对角线。

在多尔衮与豪格等人剑拔弩张之际,最后的赢家,此时才五岁半的福临还在光屁股玩呢。此前福临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福临的出生,《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他妈孝庄怀孕时,身上有红光,裙子上有龙盘旋的形状,周围的侍女以为着火了,但是走到近处又看不见了。等到孝庄临生福临前夜,她梦见一个神仙把孩子给她,神仙说:“这是一统天下的主人。”说完孝庄就醒了,第二天生下了福临。第二次是1642年皇太极出去打猎“圣躬违和”,皇太极因身体不适而无法拈弓搭箭,此时还不到五岁的福临却从父亲手里拿来弓箭,有模有样的射出一箭,一箭正中一只狍子。此事记载在《清太宗实录》,当然,如果跟有的“伟大国家”三岁就会开枪的伟人相比,福临还是差一些的。

随着福临被立为皇帝,一场宫廷危机就这样化解,一心盼着清廷内部发生大战的明朝只能眼巴巴看着清朝重新凝聚为合力。

一世枭雄皇太极也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皇太极死后的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清太宗实录》评价皇太极“以神武之姿,恢弘之度,智勇由于天授,而雄略非常,仁爱周乎万物,而恩施弗倦”。他“任贤才以树纲纪,务耕织以崇民业,优赏赐以恤军功,重衡校以兴文治,而经邦立政规模远矣。尤孜孜以善养人为要务,招携怀远,筹及身家,降将俘民,均加鞠育,由是归附者日众而国势滋大。乃若讨伐喀尔喀、朝鲜、察哈尔,天戈所向,攻必克,战必胜,电扫风驰,莫之能御。至于明朝背弃盟誓,为我仇雠,构兵积衅,上尝亲行挞伐,直抵燕京,斩其将帅,破其城堡,取中原易如反掌,而重惜民命,不忍使之罹于锋镝,旋师而返。”皇太极死后一年,“顺治入关,戡平寇乱,统一区宇,诚由于积累者深而谋远也。”

《清史稿》曰:“皇太极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每战必胜,尽管没有一统天下,但顺治刚即位就一统中外,都是皇太极的谋略。明朝盗贼蜂起,皇太极知道可以拿下明朝,但不欲急战以剿民命,七次写信给明朝将帅,屈意求和,然而明朝自不量力,自亡其国,无足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