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任期内的德国(第2/2页)

俾斯麦外交政策的基础是与其他欧洲势力结盟,形成复杂、微妙的多重结盟体系。他的目标是在不涉及战争的前提下,确保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俾斯麦认为,潜在的敌人是法国,而他的担忧可能有些过分了。最初,俾斯麦令德国与奥地利、俄国这两个保守国家结盟,1881年签署《三皇同盟》,并于1884年续签3年,同时与英国发展友好关系。由于奥地利和俄罗斯对欧洲东南部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并互存敌意,因此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就很难成功。他自称两国之间“公正调解人”的角色也很难维持。而国内转向保守主义,向俄国谷物征收进口税,这一举措激怒了俄国。1878年柏林会议之后,俾斯麦开始与奥地利建立紧密的关系,并于1879年订立了两国同盟。3年后,意大利加入,成为三国同盟。但这并没有改变意大利的利益倾向,同时,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国内经济政策也让英国变得更像个竞争对手。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由于德法之间存在着战争的可能性,德国只好改善与俄国之间的关系以避免俄法结盟。1887年,俾斯麦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Reassurance Treaty),而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的《三皇同盟》却没有续签。这实际上调和了俄国和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原本势不两立的矛盾。1890年新皇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再保险条约》没有续签。更为强硬、扩张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取代了俾斯麦杂耍般复杂的外交政策,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告终。而俾斯麦政策中的矛盾和张力能否继续维持下去,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888年3月,91岁的威廉一世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继任者腓特烈三世,于同年6月因喉癌去世,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面临的困难源源不断,他甚至想到了要推翻自己创立的宪法,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俾斯麦发现宪法的两个特点加速了他自己的倒台:一是宰相和皇帝的特殊关系,皇帝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二是军队的权力。年轻的新皇对社会的看法和政治的野心与垂垂老矣的俾斯麦大相径庭。比如,威廉二世决定让和俄国签署的《再保险条约》期满终止。而俾斯麦想要筹划一场反对社会主义政策收紧的宪法危机,这样他就能够引入宪法改革,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武力,威廉二世对此强烈反对。若采取武力,军队是必需的。但军队却拒绝支持俾斯麦的计划,并鼓动威廉二世将这位声名显赫的宰相撤职。1890年,75岁的俾斯麦递交了辞呈。以前,当威廉一世不听俾斯麦的意见时,他就以辞职相威胁;现在,新皇觉得这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他对俾斯麦辞职相当高兴。在一张广泛传阅、不断重印的漫画里,一位老态龙钟的领航员从德意志轮船上被扔进了海里。

俾斯麦为德国留下的政治遗产是意义含糊的。一方面,他策划了德国的统一,使其成为一个普鲁士主导的小德意志民族国家。这个国家是一股强劲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上都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所创立的国家是专制主义的,充斥着政治和社会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俾斯麦下台后的帝国主义时代中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