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统一(第2/3页)

俾斯麦政府在议会还没通过预算的情况下继续运转。1866年的赔款法案是在他已经花掉了预算后,议会才批准的。史学家们对俾斯麦在1863—1871年实施的政策褒贬不一。与其说他是个强势的控制狂,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应时而动的弄潮儿。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巩固并扩展普鲁士的势力,并利用三场战争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这三场战争是:1864年针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而发动的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而告终)。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又一次出现了。对此,英国政治家巴麦尊(Palmerston)曾开玩笑地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理解:阿尔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他已经死了;一位德意志教授,他已经疯了;还有巴麦尊自己,不过他早就忘了。这个玩笑时常被引用。就像1848年一样,这个问题不是原则性的,它的背后是强权政治。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抵制丹麦对领地的接管,自由主义的自由、独立和自决权可能会进一步鼓舞民族主义者的士气,但俾斯麦却决定趁势用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扩大了普鲁士的势力范围,又可以作为今后普奥冲突的借口。1864年春夏复杂的外交和军事事件之后,1864年10月(7月丹麦战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协定,决定共同管理这一地区。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上的不和引发了后续的争端,1866年奥普战争爆发。普鲁士激进的提议未获通过,德意志邦联因此解体,普鲁士退出邦联,成了引爆这场德意志内战的最后一根导火索。尽管大多数的邦国都期望奥地利能够赢得这场战争,这样邦联就会恢复,但普鲁士毕竟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更胜一筹,它于1866年7月在克尼格雷茨(Königgrätz)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战败的奥地利在德意志事务上再也没有了发言权。

奥普战争后,一个新的政治实体代替了邦联。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联是个联邦国家(Bundesstaat),而非邦联(Staatenbund)。它不仅不包括奥地利,还剔除了四个德意志南部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施塔特。普鲁士由于吞并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法兰克福和拿骚,领土面积扩大了不少。俾斯麦创立了北德意志邦联宪法。所有邦国都可以继续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同时邦联主席,即普鲁士国王,负责接管外交和军队事务。帝国议会(Reichstag)基本上没有实权,增加的上院被称为联邦议会(Bundesrat),被普鲁士牢牢地控制着。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为后续的德意志帝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Imperial Germany)打下了基础。

此时,俾斯麦在普鲁士境内获得了多方拥护。奥地利战败后,自由派又开始分裂,一些右翼分子退出了进步党,和其他北部德国邦国的自由派组成了国家自由党(National Liberal Party),支持俾斯麦。保守派也进行了重组,其中自由保守党(Free Conservative Party)支持俾斯麦。然而,虽然北德意志邦联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它却无法稳固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地位,南部德意志邦国还是抵制关税同盟的扩张。直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后,普鲁士才得以将南部德意志邦国并入邦联,组成德意志帝国。危机的出现一开始是由于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西班牙选了一位霍亨索伦继承人,但遭到了法国的反对。虽然后来西班牙也撤下了这位候选人,但恶化争端对法国和俾斯麦都是有好处的。俾斯麦审时度势,趁势出击。在短暂的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军队在普鲁士总参谋长冯·毛奇将军(General von Moltke)的指挥下,借助德国技术(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军备)的支持,迅速打败了准备不足的法国。由于1870年9月巴黎宣布共和,外部势力不再干涉法国内政,不想支持这个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政府。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提出了巨额赔款的要求。

地图5.4 1867—1871年德国的统一

普法战争中,德国南部邦国在民族主义热忱的煽动下,加入了北德意志邦联。此时战争结束,这些邦国意识到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们都没有选择权,只能留下来。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在凡尔赛宫举行庆典,德意志邦国的国王们将德意志帝国的世袭帝位授予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不管之后民族主义者如何吹嘘,当时各方都不是很乐意,包括诸侯们和新皇帝自己,因为俾斯麦并不是怀着爱国主义的热情想要统一德国,他所谋求的只是普鲁士势力的成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