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向罗马进军(第5/6页)

正如弗朗索瓦一世收回对教皇克莱门特的反对时所预见的那样,教皇很快就表现出了不再忠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迹象。到1524年年底,在几经辗转变化之后,教廷重新与法国结盟,法国军队也重新出动。然而克莱门特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却一天比一天犹豫不定,并且后悔做出了这个决定。他的这种烦恼是有理由的,1525年2月,消息就传到了罗马,说皇帝和米兰公爵结成联盟,在帕维亚打败了法国军队,还俘虏了弗朗索瓦一世。教皇此时的处境与查理的囚徒无异。为了摆脱这样不利的困境,教皇像任何理智尚存的人都会选择的一样,与皇帝达成了协议,可是背地里,他又与已经被释放的弗朗西斯同样达成协议,支持他卷土重来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

虽然教廷的特使们尽全力不让秘密协议泄露,但最终还是没能瞒住皇帝。查理五世非常清楚教皇的目的,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以防止他们建立起一个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联盟。1526年9月,在唐·乌戈·迪·蒙卡达(Don Ugo di Moncada)的唆使下,皇帝的特使枢机主教蓬佩奥·科隆纳带领着一支家臣和雇佣武装护卫组成的强大队伍来到罗马,占领了圣彼得大教堂附近的郊区,并洗劫了教皇宫殿,此前教皇已被迫逃往更安全的圣安杰洛城堡。最后,教皇被迫在圣安杰洛城堡签订了条约,条约规定他必须放弃针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结盟,还要赦免科隆纳的无理攻击。

克莱门特当然根本不打算遵守这个条约。签字之后没过几周,他便派遣教廷的军队开赴科隆纳的领地,下令要攻破要塞和城堡,威吓科隆纳的佃农并通告科隆纳家族他们已经被认定为不法之徒,所有的封号和职务都将被免除。盛怒之下的枢机主教科隆纳此时提到教皇克莱门特的名字都会气得浑身颤抖,于是他带着能召集的所有人力投靠了查理·德·拉努瓦(Charles de Lannoy),也就是查理五世在那不勒斯的总督,后者已经在加埃塔驻扎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准备“给教皇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此时,一个更加严峻的威胁来自德国。老当益壮的勇士格奥尔格·冯·弗伦茨贝格(Georg von Frundsberg)已经集结了一支大军,主要是由巴伐利亚(Bavaria)和法兰克尼亚(Franconia)的路德教派教士(Landsknechte)组成,他们心中满怀着宣教的热忱,发誓要向罗马的反基督教会复仇,而他们另一个更实际且同样强烈的要求则是剥夺教皇的巨额财产。这支令人惧怕的队伍完全没有被阿尔卑斯山区的风雨和暴雪阻挡,一路南下来到伦巴第。即便是当教皇的其他敌人,比如科隆纳和拉努瓦的人马在弗罗西诺内(Frosinone)受阻时,冯·弗伦茨贝格带领的强悍德国人依然能勇往直前。

英勇的战士乔瓦尼·德拉·班代·内雷(Giovanni delle Bande Nere),也是伟大的洛伦佐的孙女婿,曾经尝试阻挡德国人毫不留情的进击,但是他不但没能阻止他们穿过波河,还在战斗中被隼炮的炮弹击中了右腿。在医生为他截去已经被压碎的腿时,乔瓦尼还要忍痛帮医生举着火炬照明,然而这个医生使用锯子的技术实在不济,乔瓦尼·德拉·班代·内雷终因伤势过重于11月30日去世。被任命为教皇军队将领的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曾多次警告乔瓦尼不要冒险激进,并且也在给克莱门特的信中督促他给乔瓦尼同样的建议:“他太重要了,显然敌人就是决心要夺他性命的。如果失去他,我们的损失就太大了。”现在圭恰迪尼为这些警告终究没有起作用而悔恨不已。他哀悼乔瓦尼时说:“在我们最需要勇气的时候,上帝却将最英勇的战士召去了。”

乔瓦尼·德拉·班代·内雷死后不久,冯·弗伦茨贝格又接受了奥朗日王子菲利贝尔特(Philibert,Prince of Orange)的帮助,后者也是效力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于是德国人的队伍中又增加了一大批来自米兰的西班牙士兵。合并后的军队人数超过三万,继续往南向博洛尼亚行进。

现在教皇终于认清脱离可怕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尽力达成停战条约,而且敌军领袖似乎也正有此意,只是路德教派教士可不是长途跋涉来换一个空手而归的。他们叫嚣要将罗马掠夺一空,除非得到一笔让他们满意的补偿。此时体形肥胖又已经上了年纪的冯·弗伦茨贝格熬不住艰苦的军旅生活突发中风,虽然主将被抬回了费拉拉,军队向罗马逼迫的脚步并没有停。在波旁公爵夏尔(Charles,Duke of Bourbon)迟疑不决的领导下,德国人已经表明了如果满足不了他们的目的,他们是不会遵从这个新长官的命令的。

如果换一个比波旁公爵坦率得多的将领,肯定会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难掌控这支加速向罗马逼近的军队了。军队里的士兵们忍饥挨饿、衣衫褴褛,脏污的身体接受倾盆大雨的冲洗,在山间奔流的溪涧中步履蹒跚,需要手拉手才能勉力维持平衡。到5月4日,他们终于到达了伊索拉法内塞(Isola Farnese),仅距罗马7英里之遥。波旁公爵从这里派人传信到罗马,通知他们只有支付一笔让手下士兵满意的补偿才能免于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