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年轻的洛伦佐(第3/6页)

trebbiano)和维奈西卡(vernaccia)。宴席结束后,宾客们还可以欣赏音乐和舞蹈,整个舞台都装饰着挂毯,四周还围着绣了美第奇家族和奥尔西尼家族纹饰的帘子。

宴会、歌舞、展览和戏剧表演整整持续了三天。到星期二早上,新娘前往圣洛伦佐的大殿听弥撒,手里还拿着“一本《圣母书》,这本书精美无比,每个字都是用金子在深蓝色纸张上写成,封面则用水晶和烫银装饰”。

洛伦佐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年轻多么美好;

可惜她短暂易逝;

让我们抓住这大好时光,及时行乐;

因为明天充满了未知。

洛伦佐的同龄人们都迫不及待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们白天参加舞会,晚上去焰火派对。洛伦佐有时在拂晓时分就起床,骑着马,挎上弓,到森林里去打猎;天黑之后,他又会和朋友们一起伴着月光在街上漫步,对着宫殿窗口的姑娘吟唱诗歌和小夜曲。还有一次,在一个寒冷冬夜[洛伦佐这次并没有在场,他当时去比萨访问了,是他的朋友菲利波·科尔西尼(Filippo Corsini)后来给他讲述的],洛伦佐的一大堆朋友们冒着雪聚到了玛丽埃塔(Marietta)的宫殿外面,她是洛伦佐·迪·帕拉·斯特罗齐(Lorenzo di Palla Strozzi)的女儿,也是一个可爱、任性、父母双亡的姑娘。这一伙儿人在窗下举着明亮的火炬,吹着喇叭和笛子,又唱又叫,甚至还往她的窗户上扔雪球。玛丽埃塔打开窗子看;

结果一个小伙子的雪球砸到了玛丽埃塔雪一样白皙的脸上,围观者乐不可支……不过人们眼中的大美女玛丽埃塔对这样的情景已经见怪不怪,她优雅而巧妙地给自己解了围,不失一点颜面。

洛伦佐继承家族之初就成就显赫,那时佛罗伦萨举办了一系列娱乐活动:露天表演、锦标赛、化装舞会、展览和游行、音乐节、狂欢节,以及各种舞会和娱乐游戏。事实上,佛罗伦萨世代都因丰富的节庆活动而闻名欧洲,再没有哪个城市能拥有比这里更多更精彩的公众娱乐活动了。受惠于行会规章,这里的人每年的工作日不多于275天,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在老市场举办嘉年华会、赛马节、足球赛和舞会;在圣十字广场模拟战斗;在阿诺河的各个桥下进行水上表演。有时候市政厅广场也会作为马戏团的表演场,甚至变成狩猎场。人们用长矛激怒到处乱跑的野猪;还把狮子从广场后面的笼子里放出来,想尽办法激起狮子的野性,尽管总是不太成功,但足以刺激它们去攻击猎狗。这种不顾后果的冒失行为不止一次地带来失控的局面,曾经一头狂暴的水牛夺去了三个人的性命。那之后,人们又把一匹母马和一群公马放到一起,有市民认为这个场景“是适合姑娘们的精彩娱乐”,然而另一位更受人尊重的日志作者则认为这个场景“令思想正派、行为得体的人感到不快”。

每年5月1日的五朔节(Calendimaggio)是最受欢迎的佛罗伦萨节日之一。每逢这一天,佛罗伦萨的年轻男子们都要起个大早,把由缎带和糖衣果仁装饰的开花灌木摆到他们心仪的姑娘家门口;而姑娘们则会穿上漂亮的长裙在圣三一教堂广场伴着鲁特琴的音乐翩翩起舞。除此之外,还有施洗者圣约翰日,纪念这座城市的守护神。每到这一天,所有商铺都会挂起彩带和横幅,还会举行无骑手的赛马比赛:参赛马匹在身体两侧驮着带穗子装饰的铁球,沿葡萄园街(Via della Vigna)的普拉托门(Porta al Prato),经老市场和科尔索街(the Corso),一路跑到克罗切门(Porta alla Croce)。大规模的游行队伍中有教士和唱诗班歌手,有装扮成天使和圣人的市民,还有装饰华丽的巨大战车穿行于街道,车上载着大教堂的圣物,包括神圣王冠上的一根荆棘、圣十字架上的一个钉子以及圣约翰的一根手指。主教堂广场上会支起巨大的有银色星星图案的蓝色顶棚,顶棚下面摆满了虔诚信徒们送来的彩绘蜡制供奉品,这些都要被送到洗礼堂去。在市政厅广场上,载有镀金城堡模型的马车要依次通过彩旗飘舞的市政厅阳台,每个精致的镀金城堡代表一个附属于佛罗伦萨的市镇。

四旬斋节(Lenten festivals)的庆祝仪式自然要严肃得多。在受难周的星期三,大教堂会举行黑暗晨祷。整个教堂不亮一盏灯,只在圣坛上点着一根蜡烛;黑暗之中,神职人员和集会教众仪式性地用柳树杖敲击地面。到了星期四,也就是濯足节,大主教会为穷人施洗足礼。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在下午三点整,所有教堂和修道院的执事都要到街上去,用木质的响板召唤人们,无论身处何地,此刻都要停下手中事,跪下来虔心祈祷。随后还会重演基督的葬礼,整条街上都要挂起黑布以示哀悼。修道士组成的长队沿街行进,他们拿着谴责的标语、荆棘编成的王冠、长矛和海绵,以及《耶稣受难记》中提到的所有物品,从锤子、钉子到紫色长袍和骰子,应有尽有。他们后面是象征死去的基督的形象,还要为他支起黑色和金色相间的顶棚;再后面是一身黑衣的圣母玛丽亚,手里拿着一条白色的手帕。星期六是复活节前夕,所有的灯都会被重新点亮。大教堂里圣坛上的黑布也都换成了金色。大主教要唱起《荣归主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