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2/2页)

从爱三国、读三国到写三国,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和那些历史人物不断有了新认识,而走进一个个三国的“历史现场”又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具象,使认识得到了升华:登上汉魏许县故城遗址上的毓秀台,体会到的是东汉帝国日薄西山的荒凉;站在临漳的铜雀三台故址上,体会的是曹操当年“横槊赋诗意飞扬”的豪迈;秋风时节登上关中平原最西端的五丈原,感受到的是秋风凛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在白帝城、在赤壁、在隆中,在蔡文姬的故里,在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墓旁,在这一个个历史的现场,不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幽思之情和朝拜之情,更有还原历史、追寻历史细节的快乐,心灵里也总会感受到那撞击历史回音壁的绝响。

但也有遗憾,迄今为止虽然写了八部三国历史人物传记,总字数近300万,但还没有写过一部全景式的“三国史”。对写史而言,传记相对容易些,因为只需要照顾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即可,其他人和事与他们虽有交叉,但交叉是相对有限的,全景式的历史则不然,需要关照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关系,时间不能乱,又不能记成“流水账”。

所以这次出版《三国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它不是将传记素材拼接起来那么简单,而需要从宏观上重新把握、从微观上重新组织。所幸的是,当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便很注意对史料的整合、厘清,曾花了大量时间把《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以及《全三国文》、《三曹诗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按时间顺序将它们重排,起于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所有事件能精确到日的精确到日,能精确到月的精确到月,最后得到了数百万字的读史笔记。

写作《三国全史》促进了这项艰巨工作的完成,它不仅极大地配合了本书的写作,而且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史书或同一史书中不同篇章中的记载被集中起来时,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矛盾,从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其真相。所以,《三国全史》不仅是写作对象和写作方法上的变化,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超越,书中记录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对之前出版的那些书中所存在的个别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总之,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新的提升,让我在爱三国、读三国、写三国、行走三国的路途上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南门太守

写于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