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姜维北伐(第2/2页)

陈泰让众将坚垒不战,然后派人去见郭淮,提出由他率部南渡白水河,沿河向东,而请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两路大军齐进,目的是切断姜维的后路,郭淮认为这个作战方案可行,于是向洮水移动。

姜维察觉情况有异,只得撤退,麹城的蜀军于是投降。

这是姜维第一次主持北伐,以后他主持的北伐还有十次之多,他的主要对手就是郭淮、陈泰、邓艾这些人。

这次北伐,蜀军暴露出兵力不足的问题,以往诸葛亮每次兴兵都几乎倾尽蜀国的全部兵力而出,通常在10万人上下,这是因为要长途作战,对手是曹魏这样强大的敌人,总兵力至少要与对方不相上下才有取胜的可能,而姜维此次进取麹城,兵力居然只有1万人左右,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姜维与费祎共同辅政,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陇右的情况,又能策动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侧翼发起进攻将其一举夺下相当有把握,但费祎对此并不支持,当然他也不能公开反对北伐,因为这是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国策,于是就在暗地里做手脚,利用职权阻挠姜维调兵,姜维能调动的人马十分有限,费祎还对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丞相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等?咱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功业,干脆等待日后出现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着侥幸决战而一举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啊!”

面对不思进取的费祎,姜维也很无奈。但这些话费祎并不敢公开地讲,他还得做出北伐的样子,先进驻汉中,后又移驻梓潼郡的汉寿县,梓潼郡是蜀汉在北部增设的一个郡,下辖梓潼、汉寿、白水、涪城、汉德驻五个县,其中汉寿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的西南。汉中如果是蜀汉北部第一道防线,梓潼就是第二道,费祎在这里开府治事,朝中所有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才能施行。

蜀汉延熙十六年(253),费祎在汉寿举办岁首大会,驻汉寿的文武官员都参加了,费祎在宴会上喝得很高兴,酩酊大醉,结果竟然被一名刺客瞅准机会给杀了。

这不是一名普通的刺客,他叫郭修,是蜀汉的左将军,在军中的地位几乎与姜维相当。他是陇右人,原来是曹魏的一名中郎将,后被姜维俘虏,投降了蜀汉,大概他在陇右一带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被提拔为左将军。

看来蜀汉一向重视降将,马超来投,一开始被任命为平西将军,地位在关羽、张飞等人之上,后又担任车骑将军;姜维来投,年纪轻轻就被任命为奉义将军,后成为征西将军、卫将军;夏侯霸来投,被直接任命为车骑将军。如此厚待降将,而像张嶷这样一直忠心耿耿、屡立战功的将领,奋斗了几十年也不过是个荡寇将军,所以夏侯霸主动要跟张嶷交朋友,张嶷才那么冷淡。

郭修虽然投降了蜀汉,但内心里却不愿意当蜀臣,他想找机会刺杀后主刘禅,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一边拜贺一边趋前,希望接近刘禅,但总被旁边的人阻隔无法行动。郭修于是另找行刺目标,费祎举办岁首大会,郭修也在座,费祎是蜀汉的二号人物,干脆就朝他下手,郭修亲手刺杀了费祎,自己也被蜀人所杀。

曹魏这边得到消息,认为郭修是烈士,少帝曹芳下诏褒奖郭修,说他的行为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论勇猛赛过战国时的著名刺客聂政、论功劳超过西汉初年的刺客傅介子,追封其为长乐乡侯,食邑1000户,爵位由郭修留在曹魏的儿子继承。

费祎死后,姜维负责全国的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又正式继任大将军,他可以全力准备北伐了。而朝政方面,从诸葛亮到蒋琬、费祎,实际上是一种摄政的状态,后主并无多少实权,随着费祎的死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

姜维是费祎之死的最大受益者,考虑到郭修和姜维都是陇右人,郭修又是姜维收降的,于是有人大胆推测,认为郭修之所以刺杀费祎并非出于对曹魏的忠诚,而是姜维暗中指使的,但这种看法没有任何依据,只能算一种推测。

费祎之死改变了蜀汉的政治格局,由于历史原因,蜀汉内部一向存在派系之争,刘备、诸葛亮可以充分平衡各派的力量,蒋琬、费祎也基本能做到表面无事,而姜维缺乏相应的资历和基础,后主也无法完全掌控一切,自此之后蜀汉内部的斗争变得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