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兵败傥骆道(第2/3页)

蜀汉方面,以车骑将军坐镇汉中的吴壹已经去世,目前担负汉中守卫重任的是镇北将军王平,蜀军在汉中的总兵力只有2万多人,听说数倍于己的魏军正在开来,众人都大吃一惊。王平曾是一名魏将,担任过徐晃的副手,曹操最后一次征汉中时兵败被赵云所俘,自此转投蜀汉。他虽然是一个文盲,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重要文书经他口授即可成文,既合章法又有条理。

王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有人提出建议:“敌兵有近10万之众,汉中人马不足3万,众寡悬殊,不可力战,应固守汉、乐二城,把敌人放进来打,只要能守住,后方涪城的援军就会开到,魏军可退。”

汉、乐二城即诸葛亮在汉中修建的汉城、乐城等两座军事重镇,城防较为完备,如果放手让敌人来攻,守上一阵倒也没有问题,但王平认为这种办法不好:“汉中离涪城有上千里,万一守不住那麻烦就大了,现在应该分兵去守兴势,如果敌人也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

但大家都不同意王平的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兵力太悬殊。关键时刻,众将中地位仅次于王平的左护军、扬威将军刘敏表态支持王平的看法,他认为汉、乐二城虽然坚固,但敌军众多,一旦有失,敌人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瞬间涌入汉中,援军即使到了也无力回天。

在王平、刘敏的主持下蜀军确定了作战方案,将决战地点选在了兴势,此地为兴势山中的隘口,距阳平关不远,位于今陕西省洋县以北,魏军由傥骆道杀出取汉中,此地为必过之处。

刘敏率所部抢占兴势要隘,为迷惑敌人,刘敏让人准备了很多旗帜,在兴势山上插得漫山遍野都是,左右绵延100多里,给敌人摆下了迷魂阵。

这一年的4月,魏军主力出了傥骆道,首站来到兴势山,发起攻击,未果。魏军拼命猛攻,仍不能得手。

这也好理解,魏军将士在深山老林里钻了几十天,吃不好、睡不香,有时还没水喝,体力已严重透支,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以为光明在前,结果发现眼前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难以攻取的要隘,再看对面,山林树丛间有没有人山人海虽不知道,但旌旗招展看得却很明白,大家心情一定相当沮丧,士气大受影响。

从曹爽到夏侯玄,再到李胜、邓飏,耍嘴皮子还可以,打仗的活从来没干过,更不要说打硬仗了,面对此情此景也束手无策,只有严令各路人马猛攻。

这下坏了,人马比对手多的优势转化成了劣势,因为后勤保障眼看就要出问题。

到人家地盘上去打仗,当然得自带干粮,从秦岭山中运粮,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数万大军每天都有巨大消耗,这让魏军渐感吃力。为加强运输,曹爽命人征调了大批关中百姓,让他们在山中运转粮草,人数不足,还征调了很多氐人、羌人,山中顿时热闹起来,但条件实在太艰苦,负责运输的百姓怨声载道。而在蜀汉方面,大将军费祎已亲自率领增援大军赶来,在涪城集结的人马已有数万之多,不久就将到达汉中,受这个消息的鼓舞,蜀军将士更加士气高涨。

这一天魏军正在攻城,天突然暗了下来,瞬时如同黑夜。这其实就是一次日食,但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上天发出的不祥征兆,如果不迅速撤兵大难就会临头,于是纷纷劝曹爽撤退。

曹爽知道撤退就意味着失败,不仅出征的目的达不到,而且会极大地损伤自己的形象,甚至动摇自己的地位,所以说什么都不同意撤,他告诉众人,已从关中和洛阳搬兵,要大家加紧进攻。

有个参军名叫杨伟,还在曹爽面前据理力争,结果跟邓飏、李胜吵了起来,杨伟急了,大骂道:“邓飏、李胜败国败家,应斩!”这个时候,曹爽接到了散骑常侍钟毓写来的一封信,也是劝他撤兵的。

夏侯玄这边也接到司马懿写来的信,夏侯玄在司马懿面前一向以晚辈自居,表面上对司马懿一直十分尊重,还曾向司马懿请教过治国之道,司马懿得知前线情况后也挺着急,写信给夏侯玄,是想让他带话给曹爽,信中写道:“当年武皇帝再入汉中,几乎大败,这是你所知道的。兴势山地形险要,蜀人已经抢先攻占,如果不能迅速取胜就应该马上撤退,不然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夏侯玄看了很害怕,他内心里一向佩服司马懿,对这封信他不敢隐瞒,于是也去劝曹爽。曹爽想了半天,终于下令撤退。

但曹爽等人不知道的是,费祎已率数万蜀军到了汉中,人家也是劳师远征,你想悄悄溜走,人家还觉得亏呢。

费祎亲率一支人马绕过兴势山,秘密进入山谷,在一个叫三岭的地方设伏,要在魏军撤退的路上打一场伏击。三岭其地不详,大约是傥骆道中某三处山岭的交会处,地势肯定很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