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秦岭山中的大雨(第2/3页)

第三次北伐进攻武都郡的第一天,为砍敌人的鹿角,竟然一口气用坏了1000把斧子,幸好敌人已经跑了,否则再有敌人来就没有斧子可用了。这让诸葛亮很纳闷,不知道为什么斧子这么不经用。

回到汉中,诸葛亮又让人制作了几百把斧子,用了100天还没有坏,这才知道先前主管制作刀斧的官员不负责任,应当拘捕治罪。通过这件事,诸葛亮告诫大家:“这不是小事,如果再拿那种质量不合格的斧子与敌人交战,就会破坏整个军事行动!”

武都、阴平二郡丢失后,曹真有些气不过。

曹真已接替了曹休的职务成为大司马,仍驻守长安,负责西线战场,曹真的大将军一职由司马懿升任,仍然驻守宛县,负责中线战场。

在所有“诸夏侯曹”中曹真目前是硕果仅存的一个了,是曹魏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但也很孤独。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曹真专程赶到洛阳,向魏明帝提出了一个主动出击的计划。

曹真认为,蜀军连年侵略边地,总防守也不是办法,应该发起进攻,数路共进,可以取得大胜,其具体计划是:由他率主力由褒斜道进攻,作为主攻方向,再派数路魏军从其他方向进攻,让蜀军无法兼顾,最后在汉中腹地会合,一战至少可收复汉中。

魏明帝一时拿不定主意,把曹真的计划交给司空陈群看,陈群反对,理由是:“武皇帝过去经阳平关攻张鲁,收割了敌人占领地区大量的豆子、麦子作为军粮,然而敌人还没有打败,粮食就吃光了。如今到敌人那里抢不到粮食,而且褒斜道地势险峻,进退困难,运送粮食又容易被敌人抄了后路,如果留下太多的兵力保护运输通道,又会分散兵力,这些都不得不深思熟虑啊!”

陈群当过镇军大将军,但本质上是个文臣,站在军事的角度看他的见解只能说一般,按照他的说法汉中永远都无法收复了,困难始终摆在那里,总得想出个解决的办法。但作为政治家,他的见解又或许是对的,同时面对蜀汉、孙吴两个对手,要不要主动出击、什么情况下主动出击的确应当谨慎。

魏明帝其实也不愿意主动出兵,他赞同陈群的意见。但曹真很执着,把作战方案修改了一下,又重新上报,新方案的主攻路线由褒斜道改为子午道,其他不变。

魏明帝又把曹真的方案给陈群看,陈群仍然反对,并列举了不宜出兵的具体理由,重点谈到了军费开支问题。魏明帝再次把陈群的反对意见批转给曹真,他没有直接否决曹真的计划,但倾向性已很明显,他并不是很积极,但曹真不这么看,他觉得皇上没有否决他的计划等于是批准了,把陈群的意见转来只是让他参阅。

曹魏太和二年(230)秋天,曹真精心策划的汉中之战开始了。这已经是曹魏第三次征汉中了,前两次都是曹操亲自带的队,这一次曹真志在必得,共集合了约20万大军,分三路大军同时出击:第一路由他亲自率领,由长安以南入子午道,出子午谷后直取汉中的南郑;第二路由张郃率领,由郿县入褒斜道,经斜谷出汉中,向南郑方向会合,张郃现在已升任车骑将军一职,是魏军的第三号人物,目前也在西线战场,归曹真调度;第三路由大将军司马懿率领,由新城郡沿汉水溯流而上,水陆并进,向南郑挺进。司马懿在荆州时曾打算训练一支水军进攻孙吴,现在先用到了这里。

消息传到汉中,大家都有些紧张。

诸葛亮马上派人通知吴帝孙权,告知曹魏的大军已向汉中方向集结,中线战场兵力空虚,请孙权在中线、东线两个战场上同时采取行动,趁机抢占曹魏的地盘,至少拖住曹军主力,让他们不敢轻易向西线增兵。

诸葛亮把汉中地区的蜀中主力集结起来,除分守南郑、汉城、乐城等要地外,重点布兵于赤阪,此地位于子午道南出口附近,一旦曹真的大军从子午道杀出,这里必将有一场恶战。鉴于汉中兵力不足,诸葛亮请前将军李严速从江州抽调2万人马北上,由李严亲自率领来汉中增援。

这时,诸葛亮却遇上了意外的麻烦。

危急关头李严本应火速增兵前来,但他却给诸葛亮回了封信,信中故意透露司马懿在秘密拉拢他,李严就此说到了开府的事。开府就是组建自己的工作机构,没有开府,你的官再大,也是给人家跑腿的;开了府,你就成了掌柜的,目前蜀汉只有诸葛亮一人开府,李严觉得他也是托孤大臣,曹魏的托孤大臣司马懿能开府,自己也应该效仿。

接到李严的信,诸葛亮一定很生气,但为了确保他赶紧增兵汉中,诸葛亮不得已奏请后主,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并升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接替李严的位置,仍旧镇守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