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街亭发生了什么(第2/3页)

除了王平参与街亭阻击战的还有张休、李盛、黄袭等人,他们的军职应该与王平相当或稍低。

马谡带着这支人马火速赶往街亭,幸运的是他们先到了。马谡立即观察周围的地形地势,抢占有利位置,做好伏击准备,马谡的任务是占据街亭要塞,堵住敌人,不让他们通过,把他们拖在这里一段时间就算胜利。可是马谡看完街亭的地形,决定对诸葛亮的部署进行修改,具体说就是舍弃下面的要塞上山。

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侧被称为南山的,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决定把人马拉到南山上,待敌人前来攻打,居高临下,把敌人打败。王平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将领,他一眼就看出了这项作战有致命的缺点,赶紧劝阻马谡,但马谡不听。

马谡指挥蜀军上了南山,这时张郃率领的大军也到了。

张郃是一位名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打了一辈子仗,马谡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他已经是袁绍手下的高级将领了。张郃看到蜀军不占大道上的要塞反而上了山,立即猜出了蜀军的意图,下令不急于攻山,而是断了山上取水的道路。山上有上万名蜀军将士,还有马匹,随时需要大量水源,时间短了还能忍忍,时间一长就麻烦了。马谡这才吃惊地发现,原来水道是他的软肋,眼看不能久拖,马谡只好硬着头皮下令从山上向下面出击。

结果可想而知,蜀军大败,四散逃命,只有王平率领的一支人马,临战不慌,他们不断敲击战鼓,张郃以为有伏兵所以没敢猛追,蜀军守街亭的1万人马最后只剩下王平带回来的1000多人。

看了这个过程不免会产生许多疑问:马谡为何固执地认为上山更好?王平从哪些方面看出来上山不利,他有没有告诉马谡?马谡虽然没有带兵的经验,但应该也是位出色的参谋,否则诸葛亮不会重用他,在显而易见的事实面前,他为何仍然固执己见?蜀军毕竟也有上万人,何以败得如此迅速和彻底呢?

这又是一个困惑,就像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守街亭一样,马谡为什么把仗打成了这个样也实在让人不解,马谡除非是曹魏派来的卧底,否则他的指挥怎么看都让人匪夷所思。

而这一切又都真实地发生了,要找出合理的解释,或许只能结合街亭的地理状况来推断了。如果现在去古街亭战场做一番实地考察,就会发现此处确实十分险要,两边的山很高,魏军舍中间的大道便无法通过,尤其是他们的骑兵,不走从山谷中间便无路可走。秦陇大道行至此处,鬼斧神工地出现了一道地质断层,西边比东边高出十多米,成为一处断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为依托修成的。

也就是说,关陇大道走到这里形成了高度落差,西高东低,蜀军占领街亭这个要塞,正好可以居高临下堵住魏军,要想过必须向上攻,类似于攻城,这是冷兵器时代所有将领都头疼的事,以1万人守住5万的进攻是可能的。

但是当马谡来到街亭时他看到的或许是另一番景象,都知道街亭有处要塞,但这处要塞早已年久失修、残破不全,敌人来攻很多地方都可以轻松下手,原来固若金汤的街亭要塞现已不复存在了。

有这种可能吗?有,这与街亭两边的区域环境有关。街亭所在的天水郡一直是曹魏的控制区,街亭要塞的作用实际是防范由东面而来的敌人,对西面之敌却没有任何作用,如果陇右一带有人造反,他们会想起街亭,用它来抵挡曹魏的大军,反之则毫无意义。因此曹魏控制街亭后不会下力气整修这处工事,为防今后出现不测,刻意对其破坏都是有可能的。

对马谡和蜀军来说,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新情况。

现在修整工事时间来不及了,张郃的大军马上就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想到了上山。在实战经验丰富的王平看来山上固然很好,但并不利于防守,因为山上没有水源,上万人马齐聚山顶,假如敌人不急于求战,来个困而不打,山上的人不就惨了。

假如王平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马谡还会坚持吗?也许会,因为在马谡看来,张郃为什么不急于求战呢?如果他真的不战,在这里慢慢耗着,那不是更有利啦?他的任务就是拖住魏军,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拖住他们一段时间,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以在马谡看来,心急火燎地从东面赶来的魏军一定会发了疯地攻山,到那时他们依托居高临下的地形,只要用弓箭、连弩去招呼敌人就行了。

马谡可能认为水源也是个问题,但问题不大,他是荆州人,后来长期生活在益州,都是南方,整天发愁的是如何防水防涝,在他的脑子里还没有因为缺水而带来麻烦的经历。况且他得知,南山上面没有水却有水源,有这个还怕什么。但如此一来水道就成了蜀军的软肋,这一点岂能逃过经验丰富的张郃的眼睛,张郃一下子抓住了蜀军的要害,导致蜀军全面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