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孟达的靠山倒了(第2/3页)

曹丕对孟达的喜欢受到了大家的忌妒,陈群、司马懿就看不上孟达,他们曾向曹丕进言,认为孟达并不可靠,这倒不能全归为陈群、司马懿心眼小,想想也是,孟达跟刘璋又叛刘璋,跟刘备又叛刘备,短短不过几年已经换了三个东家。职场里把爱跳槽的人称为“跳蚤”,不管你本事再大、学历再高,一翻简历,你平均一两年就换一家公司,那对你的第一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大概在陈群和司马懿的眼里孟达就是一只“跳蚤”。

但曹丕不这么看,他认为孟达很有本事。当他听到有很多质疑孟达的声音时,曹丕坚定地说:“我敢担保孟达没有问题!”皇帝亲自为一个人担保,谁还能再说什么?曹丕担心这些议论会让孟达不安,还专门给孟达写过一封信让他不要介意,信中说:“过去伊尹离开商朝归顺周朝,百里奚离开虞国来到秦国,乐毅有感于皮囊装尸之故从燕国脱身到了赵国,还有汉朝的王遵,他也很理解得失进退的选择,知道成功和失败的道理。上面这些人都留于丹青、史册。你姿容、才貌出众,才气、度量超群,也一定能在史册上留下美名!现在你愿意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地生活,我感到欣慰快乐,我常向西边眺望,思念之情如同对老朋友那样,提起笔来给你写信,欢悦之情也随之而来。之前虞卿到了赵国很快就得到了相位,陈平归顺汉朝一见面就与皇帝同乘一车,我和你的感情超过了这些。现在我让人给你送去御用的马匹,以表明我对你的敬重和喜欢!”

曹丕是写文章的高手,但把信写到这种程度,也不能说他只是矫情,他真的很欣赏孟达,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曹丕对孟达的评价是“将帅之才”,还说他是“卿相之器”,上面的信中他提到了虞卿,是战国时的一名游说之士,受到赵孝成王的器重,一到赵国就被授予上卿之位,佩相印,曹丕似乎暗示孟达,他在曹魏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既然孟达这么有才能,刘备和诸葛亮怎么就没有发现从而更加重用呢?其实,孟达的才干很多只是表面的,他这个很有气场,尤其有辩才,刘晔干脆评价他只不过是凭借一些小聪明、爱玩心计罢了,这样的评价或许有些苛刻,但大体没错。

孟达属于情商远远高于智商的那路人,他不过是一名降将而已,之前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却轻松搞定了老板,不仅如此他还很会拉关系,在很短时间里就有了两个“铁哥们儿”,而且都不是一般人。

一个是桓阶,曹魏朝廷的首任尚书令,曾是陈群、司马懿的顶头上司;另一个是夏侯尚,曹丕的“发小”,曹魏的征南大将军,新城郡就在他的辖区里,是孟达自己的顶头上司。孟达跟他们二人非亲非故,也没有同乡之谊,他是怎么拉上关系的不得而知,但对情商特别高的人来说这也不是什么难事。总之,孟达来到曹魏后一开始地位是稳固的,上面有曹丕撑腰,下面得到了桓阶、夏侯尚两位重臣的帮衬。

但天有不测风云,孟达很快遇到了烦心事,先是桓阶因病去世,老对头陈群接替桓阶成为朝廷新的尚书令,紧接着夏侯尚也病逝了,孟达顿感靠山失去了一半。

这时,蜀汉江州都督李严手下有个叫王冲的人投降了曹魏。

王冲是益州刺史部广汉郡人,李严的老部下,职务是牙门将军,也算是蜀汉的高级将领。江州都督区与益州刺史部相当,守着蜀汉的东大门。李严平时不喜欢王冲,王冲因心里紧张就投降了曹魏。

江州紧邻新城郡,所以王冲先来到了孟达这里,因为都是蜀汉旧人,孟达与他有过一次交谈。在这次谈话中,王冲对孟达说他投降曹魏后诸葛亮感到特别愤恨,一定要诛杀孟达的妻子儿女,最后因为先主不听,所以没那么做。可孟达根本不信,他对王冲说诸葛亮很了解他投降曹魏的前因后果,决不会像王冲说的那样。

这也就是一次普通的叙旧,说的人说完了,大概也就忘了,但听者有意,他们谈话时刚好有个人在场,此人名叫李鸿,担任何职不详,不过能参与孟达的私密谈话,应该也有一定地位吧。李鸿从头到尾听完了二人的谈话,尤其注意观察了提到诸葛亮时孟达的表情,他发现孟达对诸葛亮仍然很敬重。

凑巧的是,李鸿不久投降了蜀汉,时间是诸葛亮从南中回师的前夕。诸葛亮听说后,命人把李鸿送来,就在回师的路上接见了他,地点是朱提郡的汉阳县,时间是蜀汉建兴三年(225)的年底。李鸿向诸葛亮讲述了他了解的曹魏那边的情况,顺便也讲了孟达与王冲之间的这次谈话,诸葛亮对此非常感兴趣,问了很多细节,王冲告诉诸葛亮:“可以看出孟达至今仍然非常敬慕您,只是他觉得再也回不到蜀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