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喜欢打猎的皇帝(第2/2页)

王朗的名头比辛毗、鲍勋大得多,又是三公,这份上疏曹丕不敢撕,不仅不敢还得亲笔做出批示,曹丕为自己射猎找了个说辞:“看了您上的表,知道您说的意思。有些事您可能不太清楚,之所以射猎是因为方今天下还不太平,孙、刘二寇未定,四处还有征伐,射猎嘛,其实是军事演习。至于夜里回来太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还真没考虑那么细致,幸亏您提醒,我已命令有关部门今后务必注意。”

人家建议你“戒慎”,是个委婉的说法,意思是别再去打猎了,你还真客气,表示再出去时一定会注意,不知道王朗看到这个批示时做何感想。

曹丕挺郁闷,这么大一点儿事没完没了了,这时长水校尉戴陵也上疏劝谏射猎,曹丕干脆抓个典型,杀鸡儆猴,直接下令把戴陵处死。大家赶紧救人,苦劝死劝,戴陵总算保住一条命,减死罪一等。

曹丕是个记仇的人,谁惹了他,一定会报复。

鲍勋早年得罪过曹丕,后来又一再劝谏,多次当众让曹丕下不了台,曹丕有了除掉鲍勋的想法。之前鲍勋规劝过曹丕不要伐吴,曹丕把他降为治书执法,也就是军法官。曹丕那次征江东无果而返,从江淮回军时经过陈留郡,鲍勋作为军法官随征。

陈留太守孙邕前来拜见曹丕,他大概跟鲍勋也熟,所以拜见完之后顺道探望鲍勋。当时营垒还没建成,只树立了营标,孙邕是地方官员,大概不太了解军营里的规定,他走了侧路而没走大路,被鲍勋手下军营令史刘曜发现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不必过于认真,于是调解了这件事情而没有举报。

后来,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把他废黜遣派,刘曜为自保,也为了报复鲍勋,就秘密上表揭发鲍勋私下解脱孙邕一事。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即使违反了规定,批评教育一下就行了,但因为涉及鲍勋,曹丕觉得终于抓住了此人的把柄,于是下诏把鲍勋逮捕,交廷尉严审。

廷尉进行了审查,认为依据法令应判鲍勋有期徒刑五年,并处剃发戴枷的刑罚。按照规定,廷尉对鲍勋这一级官员的审判结果需经三公会签后才能上报御前,三公把廷尉的报告直接驳回,认为刑罚太重,依照律条只需要交2斤金子作为罚金即可。

廷尉重新递交报告,曹丕大怒:“鲍勋这个人根本没有活命的资格了,你们竟敢宽纵他!再有人敢包庇就一块抓起来审问,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钟繇、华歆、陈群等重臣以及廷尉高柔等人一同表奏,认为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太祖时有功劳,请求赦免鲍勋,曹丕不许。

鲍勋被杀影响很大,他的父亲鲍信跟曹操是生死之交,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举全部家财给予支持,后来又为曹操的事业死在了战场上,这样的人曹丕说杀就杀,理由又不服众,难免让人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