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魏文帝治国(第3/3页)

完成了这几步,中正官把评议结果上报司徒府进行复核,司徒府通过后转到尚书台,由尚书台负责人事工作的吏部尚书用来作为选官用官的依据。中正官报来的评议情况称“乡品”,“乡品”高者不仅当官的概率更大,而且更受人尊敬,称“起家官”;“乡品”差的也不是完全不能当官,但往往被视为“浊官”,被人看不起,日后升迁也慢。

这种品评也是动态的,一般三年重评一次,所以一个人的评价定品可能会升也可能会降,被品评者如果认为定品不公,也可以提出申诉,查证为中正官违法的,朝廷会追究中正官的责任。这项制度很厉害,不仅在于它确定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的选人用人标准,更在于它把“后备干部”的推荐权由州郡长官收归到了中央,而且还让各州郡无话可说,加强了朝廷的集权。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弊端,无论过去的州郡长官还是现在的中正官,手握大权总有寻租的可能,一开始评议人物还坚持家世、品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慢慢就有了私心,私相授受、互相推荐现象逐渐多了起来,担任中正官的通常都是世家大族,推荐的范围也就在世家大族的小圈子里,家世成为推荐的最重要标准,品才越来越被忽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魏晋门阀制度较前朝更为强化,与这项制度的推行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