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英雄托孤白帝城(第3/4页)

孙权为什么在此时求和呢?原因是他跟曹丕闹翻了。孙权向曹丕称臣后,曹丕多次让他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不愿意,一直拖着不办,等打败了刘备,曹丕又派人来催,孙权干脆不理,曹丕大怒,认为自己上当了。一气之下曹丕决定讨伐孙权,刘晔知道后赶紧来劝,认为现在时机已过,孙吴刚刚获得大胜,上下一心,无法仓促之间将其制服,但曹丕不信。

曹魏黄初三年(222)9月,曹丕派征东大将军曹休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口、上军大将军曹真包围南郡,三路大军齐发,孙权的压力巨大。孙权一面组织力量反击,一面向刘备求和,希望刘备不要乘人之危,从背后再给自己一刀。

别说一刀,就是捅他三刀五刀都不解刘备心中的恶气,但是刘备无奈,因为他现在实在没那个力气了。

这年冬天,刘备病倒了。

刘备已经62岁了,在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已属“烈士暮年”。一生戎马,几起几伏,备受磨砺,晚年遭受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刘备是忧思成疾的,看样子短时间内成都更回不去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过了年,到了章武三年(223)的2月,刘备派人去成都,请诸葛亮来永安一趟。

接到刘备的命令,诸葛亮即刻动身,不敢有半点耽误。但是,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最近一段时间汉嘉郡太守黄元表现得很异常,有情报显示此人可能会发生叛乱。

但白帝城那边更为紧要,诸葛亮只好把此事交代给了益州治中从事杨洪。杨洪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已继法正之后担任了蜀郡太守,他出色的行政才干得到诸葛亮的赏识,所以又把他调任为益州治中从事,协助自己处理益州的日常事务。

诸葛亮刚走,黄元那边果然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黄元认为诸葛亮一向不看中自己,现在刘备有病,万一刘备不在了,诸葛亮势必掌握大权,到那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举郡造反。汉嘉郡是刘备划出蜀郡和蜀郡属国的汉嘉、徙、严道、旄牛等县新设的一个郡,位于成都的南面,距成都很近。黄元纵兵向北攻击,放火焚烧临邛城,此地在成都的西南方,距成都不足百里,情况十分危急。

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之前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建有两座兵营,储备了一定人马,所以平叛有了基础。得到刘禅的同意,杨洪便按照诸葛亮临行前的嘱咐,派将军陈曶、郑绰等出兵讨伐黄元,使成都的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

大家认为黄元如果无法攻取成都,一定会由越巂郡到南中去,杨洪认为黄元这个人生性凶暴,在南中并无恩信,他不敢去。黄元现在可能会乘水东下,到永安面见皇上,求得免死,如果不行,也能投奔孙吴求得活命。杨洪于是请太子敕命陈曶、郑绰率兵驻扎于南安峡口,等黄元到来。果然,如杨洪所言,在此将黄元擒获,送至成都,太子下令将其处斩。

诸葛亮到达白帝城,看到刘备病得很严重。

刘备开始是得了痢疾,后来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其他疾病,一世英雄现在竟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大概是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不放心,所以一直顽强地坚持着。

刘备见到诸葛亮,向他安排后事:“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立即向刘备表明心迹:“我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至死不变!”刘备于是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副。不久前刘备还发布过一道诏令,任命李严接替刘巴为朝廷尚书令。

太子远在成都,刘备给太子颁布了一份遗诏,在这份遗诏里刘备首先说了自己的病情,说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让他们兄弟不要悲伤。接着说射援来后,报告了刘禅的情况,他十分高兴。刘备还说,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要效仿他,平时要多读一些书,诏令中除了提到诸葛亮为刘禅手抄过的四部书外,还增加了《汉书》《礼记》和《商君书》三部,刘备要求刘禅多读。

在这份不太长的遗诏里,刘备留下了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办完这些事,刘备稍觉安心,本来他已命若游丝,现在精神却有所好转。刘备临终前与诸葛亮还有过一些谈论,其中一次谈到了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与马谡、马良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但他对马谡不放心。

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得多,实际才能达不到,不能委以重用,你要明察!”但是,刘备的病情已无力回天,精神好转只是回光返照,刘备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