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刘备只想报仇(第2/3页)

那么,现在讨伐孙权是否真的有胜算呢?刘备的看法或许与赵云、黄权不同,他大概认为曹操都不是他的对手,孙权更不在话下。占领益州和汉中后刘备的军事实力确实增长很快,虽然荆州丢了,但整体力量应该高于孙权。孙权在荆州立足未稳,自己在荆州毕竟经营了多年,只要自己率大军一到,那些暂时投降了孙权的各郡县必然响应支持,民心应该还在自己这一边。太愤怒和太高兴时都不要轻易做决定,因为这时最不冷静。

这一仗孙权早有心理准备,但他的想法还是最好别打。不久前孙权做出一项人事调整,任命诸葛瑾为绥南将军,代替吕蒙兼任南郡太守驻扎在公安,负责西面第一线的军政事务。

对诸葛瑾来说,弟弟当了蜀汉丞相,他却没沾上什么光,反而落下不少猜疑。诸葛瑾刚到南郡就有人向孙权告密,说诸葛瑾有问题,这些风言风语传到了陆逊那里,陆逊有点儿着急,他向孙权写了份报告,力保诸葛瑾没问题,并且请求采取某种方式给予辟谣。

接到陆逊的报告,孙权回复道:“子瑜与我共事已经很多年了,恩如骨肉,我对他了解很深,他这个人没有道义的事不做,不仁义的话从不讲。我和子瑜可谓神交,不是几句话就能离间得了的。”孙权把前面的那些告状信封好,让人送给诸葛瑾,并且亲笔给诸葛瑾写信安慰。后来接到陆逊的信,孙权也把陆逊的来信一并转给诸葛瑾,让他知道陆逊的心意。在三国群雄中,孙权的过人之处是识人,无论对周瑜、鲁肃还是吕蒙、陆逊,都做到了知人善任,也做到了用人不疑,跟着这样的领导打江山,心里更踏实。

吴、蜀未来如果真的交战,南郡就是前线,孙权让诸葛瑾到这里来不仅出于一种信任,而且还有特殊用意,想通过他向刘备传达讲和的意愿。在孙权的授意下,诸葛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您认为吴王夺取荆州又危害到关羽,因而怨深祸大,不愿意求和,这只能说是在意了小的方面,却未留意大的方向啊!我想替陛下您着想,陛下如果能压抑愤怒暂且听我一句话,那么计谋可立即决定,不必再反复向群臣咨询。陛下试想,您与关羽亲还是与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轻哪个重,谁应当在先,谁应当在后?弄清这些,什么事不就易如反掌了吗?”

诸葛瑾所说的先帝是指刚刚被废的汉献帝刘协,当时吴蜀两地纷纷流传,说他已为曹丕所害,诸葛瑾知道刘备立国打的是刘汉王朝的旗号,所以不仅称刘备为陛下,还称刘协为先帝。关羽亲还是先帝亲?荆州大还是天下大?是啊,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不用多想,刘备应该知道答案。但是刘备的态度异常坚决,不理诸葛瑾的来信。如此一来诸葛亮就更不好公开反对伐吴了,否则就跟哥哥一个腔调,这是诸葛亮所忌讳的。

蜀汉章武元年(221)7月,刘备整合人马,正式出兵伐吴。

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有4万人马,从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一路由车骑将军张飞率领,有1万人马,从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

两路大军共5万人,这是史书的记载,不过根据整个作战过程看,东征大军的人数比这个多,应该接近10万人,大概是江州等地的驻军以及从其他地区抽调的部队陆续参战的结果。吴班是“国舅”吴壹的族弟,也深得刘备的信任,冯习是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当初的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现在进步也很快。赵融等人都是带兵的将领,但事迹不多,在后世的名气也不大。

看着上面的阵容,不禁让人想起关羽、黄忠这些名将,由于他们纷纷凋零,让蜀汉的将星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闪耀了。马超仍然在世,但他的身体可能不太好,因而没有出现在东征的队伍里,一年后马超就去世了。

赵云也不在东征之列,有人认为这进一步说明刘备对赵云不信任,尤其此次东征赵云又提了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另一种看法认为,蜀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目前看只有张飞、赵云、魏延几个人,张飞随征,魏延守汉中,益州也要有大将留守,所以赵云没有参加东征。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看法更靠谱,因为刘备随后命赵云留守江州,这个任务也很重要。

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蜀汉的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