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一代新人换旧人(第2/3页)

与桓阶一样,邢颙也是著名的“太子党”,他最早其实在曹植的平原侯府任职,但他看不惯曹植,与曹植性情不合,后调离平原侯府,看到曹操有“废长立幼”的打算,邢颙也多次劝谏。

陈群和司马懿更不用说了,是曹丕的“死党”,让他们一个担任尚书仆射、一个担任尚书,主要考虑到他们的名望、资历还较浅,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陈矫、卫觊、崔林、杜畿等人则是有名的实干家,他们都在地方上任郡太守多年,很有业绩,了解下面的情况。

曹丕为自己打造的这个核心班底,是由绝对信任的人和实干家组成,是一个有实力、信得过的班子。

桓阶身体不好,第二年便去世了,陈群和司马懿于是各升一级,一个担任尚书令,一个担任尚书仆射。又过了一年,邢颙改任司隶校尉,司马懿成为朝廷秘书局的尚书左仆射,杜畿升尚书右仆射。

至此,曹丕在政务方面的左右手分别到位,陈群和司马懿这两个政坛新星冉冉升起。

在军事上,与魏王时期相比也有一些新变化。

夏侯惇死后,他所担任的大将军一职空缺,按说应该由现任军职最高的曹仁补上,但曹丕没有表示。曹仁仍任车骑将军;曹洪任卫将军,不过只是挂个名。

前、后、左、右将军分别任命了张辽、张郃、徐晃、朱灵,他们四人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一代名将,为曹魏大业连年征战,肝脑涂地,屡建殊功。典韦、许褚战死了,不然轮不到朱灵,还有一位本应是四方将军中的第一位,但兵败降敌,关羽被杀后又被“接管”到了孙吴,这就是于禁。

上面都属“论资排辈”,再往下就是“诸夏侯曹”第二代年轻将领的天下了,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威,侄子夏侯尚,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等纷纷脱颖而出,迅速走向前台,逐渐从父辈们手中接过兵权。

曹真担任镇西将军,坐镇关中一带,他成为曹魏西线战场的总指挥;曹休开始担任领军将军,是禁军的统领,不久晋升为镇南将军,成为曹魏中线战场的总指挥;夏侯尚开始担任中领军将军,也是禁军的首领之一,很快就晋升为征南将军,成为进步最快的一个。夏侯楙后来担任了安西将军,夏侯霸、夏侯威担任了右将军,在曹丕的提携下他们都迅速成长起来。

文有陈群、司马懿,武有“诸夏侯曹”第二代,这就是魏文帝曹丕总体的人事布局。

对曹植、曹彰等这些兄弟,曹丕的政策是分散遣送到各地,理由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封地,现在应该到那里去。为了加强对这些兄弟的控制,曹丕还专门给每个人派去一名特派员,负责监督封国的情况,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向曹丕报告。

自从曹丕被确立为太子,曹植就承认了失败,别人上劝进表,他也上了一份,曹丕让他们就国(当随例),他乖乖去了平原国。曹丕派去监督曹植的人名叫灌均,此人为迎合曹丕,上表密奏说曹植酒后行为不端,还劫持威胁朝廷特派员,有关部门随即上报请求治曹植的罪,曹丕本想给予严惩,后在太后的干预下仅作贬爵为安乡侯的处罚。

为防止被天下人议论,曹丕还特意下诏说:“曹植是我一母同胞的兄弟,我对天下都无所不容,何况曹植呢?骨肉之亲哪里舍得杀害?所以予以改封。”

在野史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曹丕称帝后对曹植仍心怀忌恨,有一次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做不出来就将行大法处死,但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又被小说家演化为只有四句的《七步诗》,知名度很高。但曹丕称帝后他们兄弟二人见面次数极为有限,曹丕拿作诗这种小把戏为难诗才横溢的弟弟,于情于理于客观情况都不大可能。被贬后曹植很快又被改封为鄄城侯、鄄城王,一直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遇事无不小心谨慎。

有一次曹植奉诏入京,快走到洛阳时突然内心里感到了无名的惊惧,就丢下随行人员骑马微行入京,他偷偷地去见了大姐清河长公主,想让她带着自己到哥哥面前请罪。

曹植不见了,关吏不敢怠慢马上报告,曹丕派人沿着来京的路线搜寻,没有找到。太后听说后认为曹植自杀了,在曹丕面前痛哭。过了一阵曹植散着头发、光着脚并且自行背负刑具来了,太后才转悲为喜。曹植后来又被改封为雍丘王、东阿王,不仅有人监管,而且封地也变来变去,日子很不好过。

曹植的哥哥曹彰也没好到哪里,曹操在时封他为鄢陵侯,曹丕称帝后晋升他为公爵。曹彰本以为自己与其他兄弟不同,他带过兵,对国家有用,所以应该另有安排,但诏书下来他也跟兄弟们一样就国。曹彰很不高兴。鄢陵这个地方也不好,属经济落后地区,曹彰想改为中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离洛阳不远,曹丕答应了,封他为中牟王,但不久就改封为任城王。曹植奉诏入京的那一次曹彰大概也来了,但他却莫名其妙地暴死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