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谁是那个“涂高”(第2/3页)

这句话的出处一般公认的是《春秋谶》,这部书早已失传,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些都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单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出这部书的性质:它属于“谶书”这一类,是用来为《春秋》作谶的,应该成书于谶纬这类书兴盛的秦至汉初。

这句神秘预言第一次被正史提及是汉武帝时期。一次,汉武帝刘彻临行黄河和汾河,兴致一起,命人在船上设宴,君臣一边赏河景一边开怀痛饮,汉武帝上过太学,被称为“文化程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现场作了一首《秋风辞》。

辞成,当场奏唱,大家听了挺高兴,说领导你写得真好、真棒,一片赞美之声。这时汉武帝突然话题一转,对大家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别看咱们现在挺乐呵,可我们汉朝也有“六七之厄”,到四十二代的时候江山就不在了,那时候“代汉者,当涂高”。

看来汉武帝已经知道了那句神秘预言,把它与“六七之厄”相提并论,一般对这类负面信息帝王身边人都尽可能予以屏蔽,不让领导听到、看到而烦心,汉武帝熟知这句预言,这说明它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了。见领导不高兴,群臣纷纷进言相劝,汉武帝也觉得这话跟眼下的风景不太协调,于是说自己喝多了。

汉武帝没法知道究竟是谁最终代的汉朝,但这句神秘预言差一点提前破产。西汉末年王莽建立了所谓新朝,走的是禅让的路子,他也上过太学,文化程度很高,同时是谶纬学的爱好者,为了代汉他也搞了一堆谶纬做依据,但奇怪的是却没有提到这句话,也许是他研究了半天自己跟这句话都扯不上关系吧。

如果王莽成功,新朝得以延续,“代汉者,当涂高”就会成为一句过气的预言或一个笑话被大家遗忘,但王莽失败了,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新朝廷仍称汉朝,王莽的新朝不被世人承认,汉朝仍然继续,这反而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预言的反向注脚,大家对它更加坚信了。

王莽派到蜀地当太守的公孙述是个大野心家,他也对谶纬学深信不疑,他翻了不少谶纬书,找到了“废昌帝,立公孙”“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几句话,还认为自己的手相与众不同,有龙兴之瑞,所以动了做皇帝的念头。公孙述很搞笑,他觉得自己找到的这些依据虽然“铁证如山”,但更希望大家都支持他,所以多次给刘秀这边写信,希望说服众人拥立他为皇帝。

对于公孙述发起的这些“谶纬战”刘秀很反感,决定予以回击。刘秀给公孙述写了封回信,说你说的那些不对,“废昌帝,立公孙”指的是人家汉宣帝,至于你说的手相问题,据我所知王莽的手相更好,他为何失败?你说的不行,我给你说一个,“代汉者,当涂高”听说过没?这说的是有资格取代汉室的是个姓“当涂”、个子很高的人,你小子长得那矬样,个儿高吗?

不过既然是“文战”,刘秀还挺客气,在信封上写着“公孙皇帝”,但公孙述拒不答复,他索性直接称帝,后被东汉朝廷消灭。

董卓死后,有个女巫找到董卓的旧部李傕,对他说“涂高”就是他,这个女巫的理解是,“当涂”是在路上,在路上又特别高的自然是阙了,“阙”与“傕”同音,“当涂高”指的就是李傕。不过李傕还算聪明,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听听也就拉倒了。

还有当年的下邳人阙宣也是这么理解的,他觉得既然天命所归,索性大干一场搏个富贵,初平四年(193)阙宣在徐州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要给刘汉王朝争天下,后这个“皇帝”被陶谦杀了。

至于袁术,已经说过了。

好在谶纬学也是许芝的强项,他在这篇上书中提出了新的解释。许芝首先从朝廷档案里翻出一份上书,是前白马县令李云所上,里面有一句“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在没有前后文的情况下看这句话有点儿不知所云,但又似乎暗示许县与“涂高”有关。

李云上这份书是在桓帝时,距今已经好几十年了,当时朝廷还没有迁都到许县,许县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县城,谁也看不出它会成为天下政治的中心。说未来的帝王将昌盛于许县,许县有献帝,但说的肯定不是他,那么只有曹魏了,是曹魏帮助献帝在许县立的足。

接着许芝对“涂高”的字意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子,台上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有空阙的地方,所以这种建筑称“双阙”,它们都很高大,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礼》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淮南子》有“魏阙之高”,可见道路两边高大的东西就是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