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对孙权还要敲打(第2/3页)

当月,曹丕即下令南征孙权。

这个决定十分奇怪,孙权已经臣服,又刚刚在荆州打了一场大仗,正担心刘备找他拼命,并无北侵曹魏的任何理由和迹象,现在讨伐孙权,似乎不合情理。曹丕的逻辑也许是,刘备要打孙权,他索性一块上手,双管齐下,两路夹击,也许孙权就过不了这一关。孙权灭亡,回头再收拾刘备不迟。

大军还未出发,霍性上疏劝谏,认为此时不可用兵,他提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应柔道自守,外不与人争,对内修好自己,时机成熟时自然抗威虎卧、功业可成。霍性其人不详,只知道他是关中人,此时站出来反对用兵,或许跟他的职责所在有关。霍性担任的职务是度支中郎将,“度支”指的是财赋的统计和支配,这个职务是管财政税收的,在曹魏是大司农的属官。不久前曹丕接连推出多项措施,惠及百姓及百官,却苦了搞经济工作的官员,降税免赋,财政收入大减,又大发奖金,魏国的国库恐怕已经吃不消了,而这时大举兴兵,经济压力可想而知,所以霍性反对。

但曹丕不那么想,我去打孙权,你跳出来阻挠,什么意思?难道你是孙权派来的卧底?不管是不是,曹丕盛怒之下命情报部门把霍性抓起来审查,后来竟然把霍性杀了。

杀谏臣历来是帝王忌讳的事,所谓“国将兴必赏谏臣,国将亡必杀谏臣”,霍性的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但只是因为提意见而被杀,刚继位的曹丕将给文武官员和天下百姓一个什么观感呢?大概想到了这些,曹丕后悔了,下令释放霍性,但晚了一步,霍性已经被杀。

为了消除此事件的负面影响,曹丕马上发布了一道命令:“过去轩辕设明台议政,放勋设衢室用于征问,这都是广泛征求意见的具体措施。今后百官以及各有关部门都要按照职守极尽规谏之责,无论将领率阵军法还是朝士明达制度、牧守申理政事、缙绅统考六艺,所有意见我都将认真审察考虑。”

轩辕是黄帝,他设有明台;放勋是尧帝,他设有衢室。除此之外还有舜帝设立的旌旗、大禹在城中建鼓、商汤设刑庭,这些都是听取意见、广为纳谏的举措。

延康元年(220)7月,曹丕率大军路过老家谯县。

自先王曹操以来似乎已形成习惯,那就是每次南征江东都要路过谯县,并在此停留一下,之前曹丕也曾随南征的大军在谯县住过一段时间,他还在谯县的一所旧居里种过几株甘蔗。不过,这一次对他来说有所不同,这是他第一次以魏王的身份重返故乡。

曹丕下令宴请六军将士及父老百姓,这场规模盛大的宴会在谯县城东举行,宴会上还有乐队演奏以及百戏表演。

喝得一高兴,曹丕还下了道命令:“先王都喜爱所生之地,因为礼不忘其本。谯县是霸王之邦,帝王从此而出,现在免除谯县两年的租税。”谯县百姓大悦,地方三老以及官民代表一齐为曹丕上寿,宴会一直到晚上才结束。

次日,曹丕又亲自到谯县城外的曹氏宗族墓祭祀。

曹丕的此次故乡之行在后世却受到了非议,有史学家指出,子女应为父母守三年丧,上自天子、下自平民都应遵守。曹丕既然遵守汉朝的制度,就应该接受汉朝的礼仪,父亲刚死几个月,没有哀痛却设宴享乐,是值得批评的。

其实,即使没有所谓的“三年之丧”,曹丕此次故乡之行也有些过于张扬,国家财政困难之际大吃大喝就不说了,免除谯县两年租税的做法也显得太随意,看来刚接班对国家真实的财政状况还不是完全了解,一句话就随便免除哪个地方的租税,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放下这个不说,再说此次军事行动。

孙权听说曹丕来了,相当紧张,他正忙着对付刘备,万万不能开辟新的战场。孙权这时候大概认真反思了一下,他发现自己也许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曹操在时他是派过梁寓去表示自己的臣服,曹操还以朝廷的名义升他为骠骑将军,又让他兼任了荆州牧,他以为与北方的关系暂时没问题了,但是他错了,因为那时老曹当家,现在主事的是小曹。

孙权大概才突然发现,自从小曹上位后他还没有过什么表示,人家能不给你脸色吗?孙权不敢再怠慢,马上派人带着东西向曹丕奉献,这一次派的是谁、送去哪些东西史书未作记载。曹丕其实并不想真打,他确实是给孙权一个下马威,既然孙权服软,曹丕满意了,下令撤军。

这时,才就任大将军几个月的夏侯惇病逝了,对曹丕来说这是一大损失,曹丕以献帝的名义谥其为忠侯,由他的儿子夏侯充继嗣。曹丕与夏侯惇的几个儿子关系都很好,想让他们都有爵位(欲使子孙毕侯),于是从夏侯惇的食邑中分出1000户赐给其他子孙,夏侯惇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都成为关内侯,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及其子夏侯楙也被封为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