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最后的“保皇派”(第2/3页)

董昭说的也是实情,以曹操的地位和身份,在爵位上只能跟张辽、于禁这些人相等,这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应该改一改。但荀彧就是不松口,仍然坚持己见。荀彧当然知道董昭代表的是曹操,也知道他的意见很快就会被曹操得知,但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不肯做出一点儿让步。

不过,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之前反对九州制时,荀彧的意见还能得到曹操的重视。而现在,一方面曹操的耐心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曹操对时局的把控能力也与之前不太一样,当初他对汝颍士人的依赖度还很高,荀彧是汝颍士人的代表,曹操因而有所顾忌,而现在他不打算再那么做了。

就在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的同时,即建安十七年(212)10月,曹操亲自指挥大军远征孙权,这件事之前已经说过。需要补充的是,当参战的部队先后于谯县集结时,曹操专门请献帝派尚书令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

天子派大臣到前线劳军是惯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亲自前来,是以前没有过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内,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感觉将有什么事发生。果然,曹操随后就以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改任荀彧为光禄大夫,不再担任尚书令一职,以侍中、光禄大夫的名义持节继续留在军中,并担任曹操的军事顾问(参丞相军事)。

这一任命非同小可,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品秩二千石可以看作正部长级,“比二千石”略低于二千石,可以视为副部长级。荀彧担任了十多年的尚书令一职,品秩只有一千石,算是个司局级,看来他升官了,可尚书台是朝廷的秘书局和机要局,实际权力要大得多,远远超过了一般部长,尤其在当前的局势下,尚书令处理朝廷日常工作,是曹操在许县的代言人。

在一部分士人的心目中荀彧就是他们的领袖,当个部长都屈才,就连曹操都认为荀彧的地位应该更高,一度曾经想让他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被荀彧本人拒绝了。现在,再笨的人都明白荀彧的尚书令变成了光禄大夫绝不是升官,而意味着他失宠了,曹操让荀彧参丞相府军事,又把荀彧变成了自己直接的下级。

荀彧郁闷至极,病了。

曹操率大军推进到长江边上的濡须口一带,随军行动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在这里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最终病逝于寿春,这一年他正好50岁。

有的史书说荀彧的死因主要是有病,而心情郁闷也是原因之一,也有史书说荀彧是自杀,说曹操这时馈赠给荀彧一些吃的东西,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荀彧感到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么,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还有史书记载,荀彧临死前曾把与自己有关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烧了,因而他曾经提出过的许多奇策密谋都不为人知。

正值壮年的荀彧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死于军中,又是在恢复五等爵制争论的关键时刻,不能不引起朝野内外和民间的广泛猜测。

当时社会上什么传闻都有,其中有一种认为曹操逼荀彧杀伏皇后,荀彧不干,于是自杀。这种议论由寿春逃到江东的人告诉了孙权,孙权深信不疑,他以告示的形式广泛宣传。消息又传到了刘备那里,刘备知道后痛惜不已:“曹操这个老东西如果不死,天下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

荀彧死了,搬走了面前最大的政治障碍,曹操可以放心地推行他的政治改革了。

曹操立即着手这些改革,第一步就是恢复了酝酿已久的九州制,主要内容是:撤销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的建制,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冀州刺史部;撤销司隶校尉部、凉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并入刚刚成立的雍州刺史部;撤销交州刺史部,将其所辖郡国分别并入荆州刺史部和益州刺史部。

东汉原有十三个州刺史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只剩下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冀州、益州、雍州九个州刺史部,与“禹贡九州”相比差别只在益州刺史部一地,“禹贡九州”没有益州而有梁州,而这两个州指的是一个地方。按照新的行政区划,目前曹操控制区的范围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荆州、扬州的一小部,孙权拥有扬州的大部以及荆州的一小部,刘备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璋拥有益州,另外现属于冀州刺史部的辽东一带有公孙氏的割据势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割据状态。

完成这项工作,紧接着是爵位制改革。

建安十八年(213)5月,献帝派御史中丞郗虑持节前来邺县,拜曹操为魏公,这是继王莽的安汉公之后两汉又一次有了“公”这一爵位。根据献帝的诏书,魏公曹操的食邑范围不仅包括已拥有29个县的魏郡,还包括魏郡周边的其他九个郡国,即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幽州和并州撤销后,它们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