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益阳城外单刀会(第2/2页)

益阳城外十里有一条急流浅滩,关羽有5000精兵在此驻扎,甘宁获得情报这支人马将在夜里发动进攻,甘宁决定先下手,只是他这次来得匆忙,只带来300人,甘宁对鲁肃说:“请再给我500人,我去对付他,保证他不敢渡河!”

甘宁为什么要向鲁肃借人呢?这是江东特有的兵制造成的,江东的兵制一般是世袭领兵制,将领和士兵都是固定的。将领死后,也是由其子袭领其生前军队;没有儿子的,兄弟袭领;没有兄弟的,在部属里选一个,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甘宁有自己的人马,但没能都带来,现在去执行任务,只能从别的将领那里临时借人。

鲁肃立即选拔1000名精兵交给甘宁,甘宁连夜出发,关羽听说后果然不敢渡河,而是在河边筑起了营寨,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关羽濑。

双方剑拔弩张,这一仗眼看不可避免。

有一个人忧心如焚,这就是鲁肃,作为孙刘联盟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都坚定地支持联盟的存在,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分歧的希望。鲁肃想面见关羽,当面陈述利害,甘宁等众将都认为太危险,劝他不要去,鲁肃认为即使有危险也得去:“今日之事已到了关键时刻,刘备明显理亏,在是非未定之时,关羽也不敢轻举妄动吧!”

鲁肃邀请关羽见面,双方约定兵马都停在百步之外,只有鲁肃和关羽两人单刀上前相见。关羽是一流的猛将,但鲁肃也不是文弱书生,之前说过鲁肃生得体貌魁奇,精通击剑骑射,有一次敌人的骑兵追击他,他厉声呵斥敌人,把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地弯弓怒射,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了,敌人被吓退。

关羽首先陈述了自己一方在当年赤壁之战中的功劳:“乌林之役时刘将军亲临前线,寝不脱甲,勠力破曹,最后岂能只落得个徒劳,而无一块土地安身,足下是来收回土地的吗?”但这一不小心说到鲁肃的强项上,鲁肃反驳道:“不对吧,开始我与刘将军相会于长坂坡,刘将军的人马不过千把人,走投无路,士气低落,还打算逃往远方。我们主上有感于刘将军无处安身,给了他土地和百姓,让他渡过难关。可刘将军隐藏自己的野心,违背道义和准则,破坏双方联盟。如今刘将军既已得到益州,却还想全部占有荆州,这是普通百姓都不会做的不义之事,更何况像刘将军这样的英雄呢?我听说祸患起自贪婪和背信弃义,关将军如今身负重任,难道不能辨别是非吗?反而要凭借弱旅与我们抗争,你们能不失败吗?”

鲁肃对那一段事更了解,有很多内情关羽恐怕都没他清楚,看见关羽的锐气被挫,鲁肃指责说:“我们把土地借给你们,当初是因为你们败军远来,无所依托。现在已经得了益州,却没有奉还之意,只求三个郡,又不接受。”话还没说完,关羽身后有一人高声喊道:“土地这个东西,谁有德谁占有,何人能永远拥有!”鲁肃又去厉声呵斥这个人,声色严厉。关羽自知理亏,操起刀,对身后说话的那个人道:“这是国家大事,不要随便议论!”关羽瞪了此人一眼,直到这个人离开。

最后,关羽与鲁肃当场达成和解协议,双方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归孙吴,湘水以西归刘备,一场危机以和平手段化解。

这场纷争就此和平解决了,从结果看,孙权取得了胜利,过去刘备实际控制着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地区,现在以湘水为界,几乎分出一半给了孙吴。当然,这么重大的决策不可能由鲁肃和关羽在“单刀会”上就能确定,双方当时达成的只可能是个草案,还需要进一步协商,由孙权和刘备亲自拍板。

关羽来之前刘备大概已经给他交过底,刘备现在心里比孙权急,因为曹操在汉中得手,益州更加危险,不得不向孙权让步。“单刀会”后刘备赶紧返回了成都,准备对汉中作战事宜,孙权怕他再耍赖,就派诸葛瑾到成都商谈湘水分界的具体安排。在成都,诸葛瑾见到了离别20年的弟弟诸葛亮,但他们只谈公务,不谈私事,私下也没有见面。

在诸葛瑾回访后双方达成正式协议,以湘水为界将荆州一分为二,湘水以东的长沙郡、江夏郡、桂阳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当初孙权让出的地盘仅是半个南郡而已,如今却拿回来差不多三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