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这场仗没法再打了(第2/2页)

荀攸死后,曹操很伤心,一说到荀攸就忍不住流泪,他曾对人说:“我和公达交往二十多年,在他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可以指责的地方。”曹操对荀攸的评价非常高,他还说过:“对于正确的意见,公达总是坚持进谏,不达目的不停止;对于错误的意见,总是坚持反对,不达目的也不停止。”荀攸参与许多重大机密的筹划,但他为人严谨,对机密大事一向守口如瓶,就连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出过哪些计谋。荀攸姑姑的儿子辛韬曾向他打听平定冀州的事,荀攸说:“关于这件事,我只知道辛毗替袁谭来乞降,曹公亲自率兵前往平定,其他的,我哪里知道?”辛韬再也不敢向他打听军国大事了。荀攸与钟繇关系最好,荀攸向曹操前后提出过重大决策建议12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想把这些整理出来传之后人,但这项工作直到钟繇去世仍未完成,所以荀攸的智慧和谋略世人知道得很少。

那么,既然出动了为什么又草草收场?

这与益州的形势有关,刘备就在此时攻进了成都,这让曹操和孙权都很吃惊,他们吃惊的不是刘备能够攻下成都,而是事情进展得这么快。刘备到益州三年了,之前一直和刘璋呈对攻状态,诸葛亮领兵才进益州三四个月,益州竟然就被刘备拿下了!

曹操和孙权都很着急,人家那边高歌猛进,咱们还在这边打个什么劲?

曹操迅速调整部署,立即转换战场,发起了汉中战役。

为了保证汉中战役的胜利,曹操决定尽可能集中起兵力到西线,东南战场上的人马保持到最少水平,其中留下守合肥的只有7000人。曹操把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留在了合肥,同时薛悌为各军护军,临行前秘密把薛悌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函,告诉他等到孙权来进攻的时候再打开看。

10月,曹操回到了邺县,在此没做太多停留,又率主力向关中进发。12月,曹操率主力到达黄河上的渡口孟津。次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215)3月,曹操率主力到达长安。

曹操这么着急,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有不少人上书反对,担任黄门侍郎的刘廙在上书中说:“自明公起兵已来,三十多年攻无不破,强敌无不顺服。如今孙权恃险于吴,刘备不服于蜀,但论他们的势力和影响,未必比袁绍更强大,孙权、刘备未臣服,不是我们的智慧、武力不如以前了,而是形势有了新变化。周文王当年伐崇国,打了三十天都没打下,之后勤修德政,崇国表示臣服。秦国还是诸侯的时候,征战无不取胜,但称帝之后,几个人登高一呼社稷就完了,这是用武力于外,对内不能体恤民众造成的。我担心吴、蜀的力量虽然比不上六国,但当世却不乏陈胜、吴广那样的人才,这一点不得不考虑呀。于今之计,不如据四方之险,选择要害处把守,这样明公就可以高枕无忧,专心考虑如何治国,广种农桑,推行节约,不出十年,定会国富民强。”

要是孔融那样的人这么说,曹操一定会把他叫过来问问是啥意思,这么说抱着什么动机,但曹操知道刘廙对自己一向忠诚,他也尊重刘廙。同时,刘廙的想法有一定代表性,但这些想法曹操并不赞成,曹操认为这样的想法不合时宜,以教化征服敌人只能是纸上谈兵。于是曹操以公开信的形式答复刘廙,不仅阐述了此次用兵的重要性,在信的末尾还写道:“不仅君王应当理解臣下,臣下也应当了解君王,现在让我遵行周文王的仁德,恐怕并不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