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百日涪城大会(第3/4页)

庞统认为葭萌不可久留,必须早日确定行动计划,刘备让庞统设计具体行动方案。庞统经过一番考虑,提出了三套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悄悄选派精兵,昼夜间行,直接袭取成都,刘璋实力不强,防备力量不足,大军如果突然发起攻击,定然能一举将其拿下;第二个方案是,考虑到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大将,依仗有强兵据守白水关,听说他们多次秘密向刘璋报告,建议把我们遣送回荆州,现在可以告诉他们,说荆州那边有事,要回荆州救急,之后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二人既惮于将军的威名,又高兴将军现在离去,必然会轻骑来见,到时候一举将其擒拿,进而攻取成都;第三个方案是,暂不用兵,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连,益州之事徐图缓进。

这三套方案其实是上、中、下三策,刘备经过认真思考,觉得上策虽然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取成都,在军事上是胜算最大也是最有效的方案,但是不明不白地突然反戈一击,势必造成极大震动,益州即使可以夺取,人心仍然无法收服,会为治理益州留下后患。至于下策,退回自己的地盘,那就等于这一年来白忙活了,退容易,再来就难了,刘璋怕是不会再请自己了,这个方案刘备根本不考虑。

刘备决定采取中策,其实这正是庞统预料之中的,之前发动突袭的建议被刘备否决,他也知道上策虽好,刘备不会采纳。至于下策,说出来也只是做个陪衬,庞统的真实意图,也是中策。

给领导提建议、做方案,要会揣摩领导的心思,把自己的真实意图不露痕迹地隐藏起来,引导领导自己去选择,所有聪明的下属都会这一手。同时,几个方案一块提出来,领导便有了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也是思考,也是创造,比单一的被动接受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目的达到了,又让领导享受了创造的过程。什么叫高明?像庞统这样聪明的下属都懂。

中策虽然稳妥,但仍然需要时机,具体来说这出戏只有刘备和刘璋还不行,还得有曹操、孙权来联袂出演,为此刘备还要耐心等待一下。

建安十七年(212)10月,刘备终于等来了机会。

这时,曹操率部征讨孙权,目标是孙权在长江北岸的要塞濡须口。孙权有点顶不住,向刘备求援。刘备不关心孙权的死活,但他知道终于等来了机会。

接到孙权的求救,刘备即刻向刘璋写信,信中写道:“曹操征吴,孙权那边快顶不住了。我和孙权是联盟,唇齿相依。而且,曹操还派乐进在青泥进攻关羽,如不相救,关羽也危险了,乐进必然大举进攻荆州。张鲁虽然要打,但现在荆州那边更危险。张鲁毕竟是守在那里的敌人,不足为虑。”

乐进与关羽是否有青泥之战,没有其他史料作为旁证,但并不证明这条信息是刘备瞎编的,为配合曹操东线战场的行动,守在襄阳的乐进此时主动向关羽发起进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严密防守,乐进不可能突然总攻荆州,那是刘备在夸大其词。

刘备向刘璋提出请求,要增加一万人马以及相应的军需物资,自己回荆州救急。刘璋接到刘备的来信,愤懑之情可想而知,等了一年,好吃好喝好招待,又是给人,又是给钱,血本都投进去了,没有任何回报,现在要走人?刘璋有点后悔没听黄权等人的话,但现在说后悔也没有用了。如果一气之下与刘备翻脸,刘璋没有这个勇气,更没有这个把握,刘备现在拥数万之众,动起手来,刘璋自觉不是对手。

可气的是,刘备得了好处抹嘴走人不说,还再要一万人马及大批军需物资,这不是欺负人吗?但是如果不给,又让这小子得了口实,刘璋又气又急又犯愁,想了半天,给刘备回了封信,同意刘备先回荆州去救急,一万人马太多,只能凑齐四千,其他军需物资,按照刘备所列清单一律减半供给。

应该说,刘璋还是够意思的。

张松在成都听到消息,急了。他不知道刘备、庞统的计策,还以为刘备真的要走,他赶紧给刘备和法正写了密信,信中说:“眼看大事将成,为何放弃目标要回去?”按照这个情况推测,法正此时不在成都,刘璋命他和孟达率一部分人马配合刘备的行动,此时法正应统兵在外。

张松的这个举动,却惹来了大祸。张松的哥哥张肃,也就是那个出使过曹操的广汉郡太守,不知怎么就得到了消息,他大吃一惊,害怕连累自己,就向刘璋告发了。张肃、张松虽为兄弟,但长相、性格都非常不同。张肃长得有威仪,很排场,做事稳重。张松个子矮,机敏干练。

刘璋接到报告,压抑许久的气愤瞬间爆发。原来刘备早有企图,原来张松、法正是刘备在自己身边的卧底,原来这一切都是早就算计好的。刘璋越想越气,下令把张松杀了。刘璋同时密令益州各地,今后重要文书不再知会刘备。刘备在葭萌听到张松被杀的消息也无比愤怒,尤其张松之死,让他觉得十分痛惜:“你杀了我的内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