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第2/3页)

但曹操对这道上表很重视,秘书们拿着拟好的草稿请他审阅,他看了直摇头,上面写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大话,不符合他的心意,他决定换个写法。

论写诗,在那时很少有人能超过曹操。诗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诗言志,诗更是一种情怀,是见识和气度,在这些方面再有才气的文人也难以超越曹操。在写文章方面曹操也不逊色,很多军令、书信都由他亲自动笔,所以这一次他干脆自己写了。

曹操重新写了一道辞封的奏表,奏表发出后,他觉得还不够,又根据奏表的内容发布了一道军令,这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在曹操现存的文章里这篇算最长的了,但读起来一点儿都不觉得枯燥,如果耐心地去读、去品味,可以走进曹操的内心。

在这篇文章里,曹操回顾了自己奋斗的历史,边叙边议,有点像口述自传,把参加工作、当国相、参军、起兵反董卓、消灭袁绍等群雄这些事一一道来,曹操想利用让封这件事向外部表达自己对权力的看法。这个“外部”既包括献帝及其拥护者,也包括本阵营的将士、文臣,还有孙权、刘备这些对手以及天下所有百姓,也就是说,曹操这篇文章的倾诉对象是天下所有人。

曹操想对所有人说,他自己并不贪慕权贵,但他又不能让权,因为情不由己。放弃了兵权自己和家人都会受到谋害,国家也将有被颠覆的危险,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曹操没有说一堆大话,而是用常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把道理阐述清楚。

这篇文章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疑虑,对那些成见已深的政治对手,也是一次有力的回击。鲁迅评价说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认为曹操写文章胆子很大,文章很通脱,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便写出来,只可惜流传下来的太少。

当然,也不全是头疼的事。

建安十五年(210)冬天,铜雀台竣工了,这是一座高台式建筑,位于邺县城内,与城墙连为一体,在重修邺县城时大概已经做了专门规划,在其西南角借着城墙修了一座单独的高台,仅台基就高出了城墙很多,有10丈,加上台上的5层楼阁,整个高度达到了27丈,约合今天的63米。

邺县即今河北省临漳县,属邯郸市,虽然不算特别知名的大县,但要找一座20层高的大楼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在1800年前,3层以上的建筑都很少见到, 20层是一个让人震撼和恐怖的高度。

关于铜雀台名称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曹操有一次梦见一道金光,飞向某处就不见了,曹操醒来即命人在该处挖掘,结果发现了一只铜雀,曹操不知何兆,荀攸认为昔日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下了舜,今得铜雀是吉祥之兆。曹操很高兴,于是修建了这座铜雀台,但这个传说在史书中并无记载。

还有的认为铜雀台修成后,屋宇之上有一只1.5丈高的铜雀展翅欲飞,神态逼真,故命名为铜雀台。但据史料记载,铜雀台初成时并无铜雀,曹操以丞相的身份筑高台已有违制嫌疑,而弄一个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铜雀,更容易引起议论。铜雀即使有,也是在曹操称魏王之后了。

还有的认为,铜雀台建成之初其实名为“铜爵台”,因其像一只爵而得名,但这也没有根据。铜雀台究竟因何得名,这仍然需要探究。但这座新建筑绝对是一个创举,它不仅是邺县的新地标,而且其高度、体量以及重要性都足以盖过当时天下的任何一座新建筑。

铜雀台的高度令其他建筑无法企及,体量也十分硕大,它既不是一根细高的烟筒,也不是一座岗楼,而是人工堆起的一座小山,因为在它上面居然能建起100多间房屋,按5层计算每层至少也有20多间,相当宽敞。

这还不是这项超级工程的全部,铜雀台建成后,在它的前后还各建了一座姊妹台,称金虎台、冰井台,中间有复道相通,合称“铜雀三台”。邺县只是一座县城,去过宛平和平遥就会有大致的概念,古代的县城其实没多大,站在制高点上往往就能把全城一览无余。铜雀台无疑是邺县的制高点,在上面可以轻松地尽观全城,向四面眺望的话,西边的太行山、脚下的漳河水以及附近数十里内的村庄道路等也全部尽收眼底。

而城中的百姓也会发现,几乎就在他们的头顶突然出现了一座庞大建筑,离得近的话,可以看到上面的人,隐隐听到上面传来的乐音;如果离得远,到了晚上也可以看到上面灯火闪闪,宛如“天上的街市”。

这是一个天才的创意,一个建筑史上的大手笔,公孙瓒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坞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当然,要修建这么庞大的建筑,也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对一向主张节俭的曹操来说,这是非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