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失守两道防线(第2/3页)

鉴于东部防守的薄弱,曹操不敢向东撤,但他也不敢轻易撤向南面的官渡,那样正面的压力太大,弄不好就容易被袁军一鼓作气来个中心突破。曹操做出了一项大胆决定,他亲自率领白马的人马沿黄河向西撤,并且带上所有辎重和白马一带的老百姓。

这有点儿出乎袁绍的意料,袁绍此时应该弃曹操不顾,直接向南进攻,那里才是中心战场。但袁绍新败,心里不服,有点儿置气,正急于找到曹操本人打一仗,挽回白马失利的面子,于是命令已渡过黄河的主力部队,一部由郭图率领驻守刚刚到手的白马,另一部由文丑率领顺着曹军撤退的方向追击。

刘备参加了追击曹操的行动,虽然他的军职很高,但这个行动应该以文丑为主,刘备和手下只是唱配角。刘备现在手里多少有一些实力,但人马不会太多,这是他投奔袁绍后的首次行动,袁绍可能鉴于刘备和曹操打过很多交道,对曹操比较了解,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

当然也可能是刘备主动请缨,关羽在阵前亲斩颜良,这个情况瞒不住任何人,这让刘备又喜又惊,喜的是知道了关羽的下落,惊的是此举恐怕将加深袁绍对自己的疑虑,所以他主动请战,表明自己和曹操势不两立的态度,打消袁绍的疑心。

文丑、刘备率部追上了曹操,地点在延津以南,当时袁军都是骑兵,总兵力近6000人,而曹操的骑兵不到600人,形势异常危险。

如果文丑和刘备此战一举生擒或者杀了曹操,后面的事就简单了。那样一来,袁绍就可以一鼓作气打到许县,今后的天下就真的姓袁了,文丑将一战成名,刘备也将一雪前耻。

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在以一比十的悬殊对比下,曹操居然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看到袁军来了,曹操不慌不忙,居然有工夫命人扎了营,并派人登高侦察。不一会儿侦察兵向曹操报告:“敌兵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曹操没有动,让其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又报告:“骑兵更多了,步兵不计其数!”曹操镇定地说:“知道了,不用再报告了!”

曹操没有下令撤退,反而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让大家出营解鞍下马,同时把从白马带来的辎重摆在道路上。随行的将领们都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退到营寨里坚守,待援军到来。曹操胸有成竹,他把目光移向荀攸。荀攸早已会意,微微一笑:“这正可以作为诱饵,怎么能撤呢?”

文丑、刘备率领的骑兵转眼就杀到了,众将都说该上马了,曹操让大家先别急。又过了一会儿,袁军越来越多,看到路上的辎重,有一部分人开始忙着清理这些战利品。

曹操命令大家:“可以了!”曹军全部上马,纵兵杀出。文丑、刘备没有防备,大败。此战文丑被杀,袁军没战死的大部分成了俘虏,刘备跑得快,侥幸逃脱。

从史书记载来看,此战是曹操创造的一个如神话般的经典战例,不仅以一抵十,而且打得从容不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开始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打得不慌不忙,相当从容,这极不容易。相比而言,文丑、刘备水平也太差了,文丑空负虚名,刘备也愧为一名老军人,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打乱了袁绍的总体布局,说他们最终影响到官渡决战的胜败也不过分。

但是,以区区600人能一举打败近6000人,并斩敌方主将于阵前,这又让人十分不解,因为这违背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一些最基本常识。除非文丑晕了头,除非刘备在战场上睡着了,否则这样的结果不会出现。

表面看曹操以辎重为诱饵使敌军大乱是取胜的关键,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为它改变不了双方兵力悬殊的总体态势。袁军即使开始有些慌乱,但对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而言,临阵应变是基本能力,他们很快就可以组织起反击,到那时兵力多寡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袁军追击而来,人数想必还在不断增加, 6000人还不是它的全部,曹军600人如果退到营寨里固守待援,打败敌人几次进攻尚可理解,将敌兵全歼,并将没有打死的敌兵全部俘虏那就有点儿天方夜谭了。

对于上面的疑问,史书没有做出解释,文丑、刘备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败了。不过,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似乎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关于此次延津之战的记载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曹操为什么非要向已经被敌兵占领的延津方向撤退?二是为什么曹操身边只有600人?三是随曹操撤退的辎重都在,而老百姓上哪里去啦?

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考虑,似乎可以看出曹操撤向延津是一个精心构思的计划,带上辎重和老百姓是这个计划的重要部分,袁军看到大批辎重于是下马抢占而没有提防后面的曹军,是因为辎重里混杂着大量的老百姓,场面很混乱,像是赶大集,这为曹军突然发起攻击提供了最佳时机。所以做诱饵的不仅是这些辎重,还有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