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刘备的许县时光(第2/3页)

子楚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曾在赵国做人质,后来在吕不韦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封其为太上皇。这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但有极高的风险,王子服比较犹豫:“这事非同小可,而且兵力也不够啊!”董承给他打气:“如果能杀死曹操,就能得到他的人马,怎么不够?”

董承的计划是给曹操来个斩首行动,曹操伏诛或被擒,他手里人马再多也群龙无首,再由献帝出面征调曹操的人马,完全可行。董承敢这么想并不是他的脑子进了水,汉末发生过多次政变,有宦官发起的,有外戚发起的,也有皇帝本人亲自发起的,经常是以弱胜强,以不可能打败可能,只要出其不意,强大到坚不可摧的堡垒瞬间也会轰然垮掉。

王子服于是答应下来,双方定下密谋。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在此期间说献帝打猎,曹操携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同行,曹操轻慢献帝,惹恼关羽,关羽要杀曹操,被刘备拦住。

这件事没有记录在史书中,推测一下也不可能发生,因为刘备在许县只待了三个多月,各方面正面临着巨大压力的曹操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去打猎,陪献帝去打猎也不可能。

而且,刘备来许县是春末夏初,离开时夏天还没有结束,狩猎一般在秋冬进行,很少有大夏天出去打猎的。即使有这么一场狩猎活动,刘备和关羽等人也参加了,在戒备森严的环境里,仅凭关羽一己之勇就想当场诛杀曹操,那也是开玩笑。对刘备来说,这段时间的心情想必比王子服等人紧张多了,许县不能久留,尽快脱身是唯一的出路。

正在刘备忐忑不安时来了一次机会,这就是之前说过的,袁术要率伪朝廷北上,曹操要派人去拦截。刘备知道了这个信息,主动向曹操提出,由他率兵执行这一任务。

按理说曹操是不会答应的,然而曹操答应了,还给刘备摆酒送行。几杯酒下肚,曹操意气风发起来,对刘备说了一番很有名的话:“当今天下的英雄,依我看只有玄德你和我曹操罢了。袁绍那些人,根本排不上号!”这是夸人的话,刘备听了却心惊胆战,手不由一抖,勺子、筷子掉到了地上。

刘备是个聪明人,知道曹操最不放心什么样的人。笨不怕,傻不怕,怕的是聪明过了头,被曹操视为英雄的。危险系数显然比傻子大得多。刘备到许县后一直低调做人,遇事装傻,种瓜种菜,目的就是不引起曹操的怀疑和防范。

刘备的失常行为曹操看在眼里,好在这时外面响起了震雷,刘备打圆场道:“圣人说‘迅雷风烈必变’,看来确实如此呀,一震之威,居然这么厉害啊!”

不过,刘备还是如愿地领到了任务,率部前往袁术北上的路上展开阻击,随他前往的有关羽、张飞、陈到等率领的人马,这些都是多年追随刘备的旧部,刘备率领他们赶到了下邳。

曹操并不完全放心,所以又派了一支人马跟着刘备前来,由朱灵和路招率领。朱灵是袁绍的旧部,曹操在兖州期间朱灵曾奉袁绍之命率兵支援过曹操,一来二去就留在了曹营,路招的情况不清楚。曹操明确,此次行动由刘备统一指挥,这是因为刘备的职务已经是左将军,比朱灵、路招高得多。

程昱、董昭等人听说曹操派刘备去下邳执行任务,赶紧跑来劝曹操收回命令,或者干脆把刘备杀了,程昱说:“主公前面没有解决刘备,考虑得很正确也很全面,是我们不能及的。但现在再让他拥有兵权,他必然会生出异心。”新任冀州牧的董昭也劝曹操:“刘备有大志,又有关羽、张飞为羽翼,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很难说。”

听完他们的话,一个说法是曹操也后悔了,派人去追,结果没追上。另一个说法是,曹操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说:“可是我已经答应他了。”

分析一下,后面一个说法或许更合理。如果曹操后悔,怎么都能追回成命,他派刘备去执行任务有着成熟的考虑。一个考虑是刘备对徐州、豫州一带的情况最熟悉,对袁术也熟悉,去执行这项任务,是最合适的人选。另一个考虑是,目前自己人手比较紧张,袁绍那边消灭公孙瓒以后已开始了行动,袁绍还派人去联络刘表和张绣,想给曹操来个两面夹击,情报显示孙策的主力也有北上的意图,在曹操眼里到处都是敌人,他都得分兵应对,相对来说阻击袁术的任务次要一些,能挡住最好,挡不住也坏了大局,在派不出太多人马的情况下,让刘备去,利用他的名气弥补人马的不足,也是一个恰当的安排。

阻击任务不复杂,很快完成了。

按理说刘备应该率部返回许县,但刘备没走。这时董承、王子服、种辑、吴硕等人密谋叛乱的事情败露,所有参与这件事的人全部被诛三族,其中包括董承的女儿董贵人。